以學促醫 重慶兩江新區人民醫院推動科室學習常態化

人民網重慶6月25日電 “醫生這個職業,活到老就要學到老。”當重慶兩江新區人民醫院超聲科副主任、帶教醫生羅勇的手掌穩穩覆上實習生林佳(化名)顫抖的手背時,這句沉甸甸的囑托隨著探頭的移動,深深烙進了這位00后醫學生的心裡。
作為重慶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大五學生,林佳和同學們原本以為實習是“從課本到臨床”的過渡,卻在這裡見証了一場以“終身學習”為媒的醫學革新——在超聲科,灰階影像會“訴說”技術迭代的故事﹔在藥學部,試劑瓶中藏著科研突破的密碼﹔在耳鼻喉科,全英文講座連接著全球醫學前沿。
常態學習 練就臨床診斷的“火眼金睛”
“別隻盯著屏幕,用指尖感受組織張力。”羅勇的聲音將林佳拉回了實訓課堂。這位00后醫學生正經歷著從課本到臨床的“認知地震”——在學校的模擬訓練中,她能熟練識別標准切面,但在緊貼真實患者腹部的探頭下,模糊的灰階影像卻像團亂麻。
羅勇指導實習生進行超聲檢查。向詩佳攝
“超聲科室是典型的學習型科室,設備迭代快、技術更新猛,醫生必須保持‘空杯心態’。”在羅勇看來,從80年代的黑白B超到彩超,再到如今的超聲診療一體化,每一次醫療技術的跨越都見証了行業革新與跨學科融合的力量。而在這一浪潮之中,科室“學習常態化”的基因尤為重要,它推動著團隊不斷精進,將新技術轉化為臨床實踐,為患者帶來更精准的診療服務。
讓林佳印象深刻的是科室獨特的學習生態:每兩周一次的全科病例研討會上,資深醫生會分享最新國際指南﹔高學歷人才領銜的技術攻關小組,正在努力將新技術引入科室臨床。
而就在幾個月前,科室完成“負荷超聲心動圖技術”的引進。這項技術需精准把控心臟負荷劑量的高風險操作,技術難度較大。團隊通過數以百次的實驗模擬、實操培訓,最終成為重慶市區級醫院中首個常規化開展該技術的科室。
目前,重慶市兩江新區人民醫院超聲科已開展介入超聲、肌骨超聲、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等40余項前沿技術,項目開展水平位居全市前列。“超聲檢查是精准治療的第一道關卡,我們多掌握一項技術,患者就多一分生機。”羅勇道出科室的學習“秘訣”:設備可以引進,但持續學習淬煉出的技術判斷力,才是醫者最鋒利的武器。
在科室“常態化學習”的氛圍中,林佳深受鼓舞。在帶教老師們“放手不放眼”的指導下,林佳從最初操作時的定位生澀,成長為了一周內能完成30例腹部彩超檢查的合格操作者。閑暇時間她還和老師一起閱讀文獻,以期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如今,方寸屏幕間的灰階影像對林佳而言已不再陌生。這段寶貴的實習經歷,不僅消弭了她初來臨床時的惶恐,更在她心田悄然播下了終身學習的種子。
持續學習 拉長藥師“生命線”
如果說超聲科是醫生的“眼睛”,那麼藥學部就是全院治療的“神經觸角”。在這個與死神爭奪時間的戰場,副主任劉海林將學習視為藥師的“生命線”。“在我們科室,學習成果直接與績效挂鉤。”他介紹道,科室實行每季度一次的“盲考”制度,要求新入職藥師需系統學習並考核藥事管理制度、重點病種診療指南及特殊人群用藥規范,資深藥師則要持續追蹤國際新藥研發動態。
藥學部定期進行交流。向詩佳攝
在嚴格的學習要求下,科室形成了“學習-科研-轉化”的閉環生態。科室每日晨間交班時嵌入病例研討環節,針對妊娠期、兒童、腎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用藥展開專題學習。科室每月還會組織一場“前沿速遞”分享會,由藥師輪值解讀頂刊論文,確保診療方案與國際前沿接軌。另外,由於藥學的亞專業較多,科室還按專業組成了科研小組,並每月提交科研進展。
在良好科研氛圍的賦能下,科室近5年承擔了省部級課題8項、橫向課題1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今年,科室慢病管理團隊開發的“社區慢病管理藥學服務模式”在全國藥學服務經典案例比賽中獲得了“藥學服務示范案例”稱號。劉海林看著科室藥師們的考核表說:“這裡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用知識守護生命的重量。”
雙語環境 打開醫生國際視野
“Above is my share, thank you.(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每隔兩周,該院耳鼻喉科學習室都會響起全英文的學術匯報聲。科室主任李艮平堅持推行“雙語臨床環境”,她說:“醫學無國界,但醫生要有國際視野。”
耳鼻喉科醫生進行英語小講座分享。向詩佳攝
這種理念不僅體現在日常交流中,更滲透在每一次精准診療裡。不久前,來自非洲幾內亞比紹的32歲Vitor(化名),因常年鼻阻、額部脹痛及鼻痒症狀輾轉多家醫院未愈,最終來到重慶兩江新區人民醫院就診。耳鼻喉科的張萬杰醫生接診后,使用英語與患者溝通,並細致解讀檢查報告,闡述了手術方案。
這種專業且高效的交流,迅速消除了Vitor的異國就醫焦慮,建立起堅實的醫患信任。最終,他接受了鼻中隔矯正術、鼻甲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及篩前神經阻斷術的聯合治療。術后,困擾Vitor近十年的頑疾得以痊愈。他的經歷也印証了科室理念:當醫學跨越語言屏障,專業與溫度自會直抵人心。
李艮平介紹,在科室的持續學習氛圍下,近1年科室已順利發表1篇SCI論文和1篇核心期刊文章。未來科室還將繼續保持學習熱情,以期提高科室科研、臨床水平。
如今,在重慶市兩江新區人民醫院,學習早已超越職業要求,成為了醫生們刻進基因的生存本能。林佳在自己的實習記錄本上寫下這樣一句話:“醫者終身,學習終身。”這正是對“學醫無悔”最生動的注解。(胡虹、施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