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電線測量現場的“快”與“慢”

“我們這邊扛不住了,工作要暫停一下。”
“怎麼了?”
“‘小胖’有點中暑,再堅持下去,我擔心出問題。”
“那大家休整一下,准備返回吧。”
七月伊始,山城重慶的氣溫開始飆升。3日,正在忠縣黃金鎮雙梁村進行汝溪河牽引站220千伏外部供電工程架空輸電線路終勘定位的王金鑫,突然被另外一組同事的匯報電話打斷了工作節奏。當天,王金鑫這組人原定有4個塔基測量的任務,就這樣被迫按下“暫停鍵”。
正在測量現場的王金鑫。梁燕攝
“為了趕進度,我們今天分了幾個小組,大家要對數據進行實時共享,才能共同准確精准定位塔基的具體位置,完成沿線的整個測量。”汗水順著王金鑫的臉頰直往下流,他一邊擦拭,一邊安排隊友收拾設備打道回府。
220千伏汝溪河牽引站為新建重慶至萬州高速鐵路擬建的6座220千伏牽引變電所之一,站址位於重慶忠縣,屬於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忠縣供電公司管轄范圍,計劃2026年8月進行牽引供電調試。在國網重慶經研院設計中心的牽頭下,時下,一場測量交付的“攻堅戰”正在沿途全面打響。
催工電話蜂擁而至,一群人和時間賽跑
要麼問進展,要麼催圖紙……去往塔基勘測現場的路,在山間蜿蜒而行,稍微不留神,就會迷失在山野,汝溪河牽引站220千伏外部供電工程設總王金鑫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
“這個體量的工程,按照正常安排至少需要25天完成。因為高鐵的特殊性,時間一再被縮短,實際給的測量時間隻有15天。”一旁的國網重慶經研院設計中心二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孫安黎,聽著各方來電,心弦繃得更緊了。
項目的關注度為何會這麼高?
新建重慶至萬州高速鐵路自重慶東站引出,終於萬州北站,線路正線全長250.91千米,設計行車速度為350千米/時,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京昆通道、包(銀)海通道和重慶“米”字型高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可實現“6小時”聯通京津冀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3小時”聯通關中和中原城市群。
“這條鐵路填補了忠縣鐵路空白,實現涪陵、豐都高速鐵路覆蓋,對於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加快測量腳步,王金鑫最近不得不把所有人分組,大家每天都開展“串聯作業”。“每個小組至少需要4個人,也就是要有4個專業人員到場,測量方案需要大家相互同意,只要有一個提出否定意見,整個方案就要推翻重來。”王金鑫說。
披荊斬棘斗天地,突發狀況應接不暇
車輛不能行進時,小組的4人陸續下車徒步前往。用竹竿弄的簡易拐杖、有著長長把柄的砍刀……每個人都會緊緊拽在手裡,走在第一個位置的人,左敲敲右打打,總要弄出點響動。
“手裡拿的東西雖然簡單,但關鍵時候可能就是保命的重要武器。”孫安黎解釋,這個季節是山裡蛇出沒的季節,帶路的人要“打草驚蛇”。
當天第一個測量的塔基在一片庄稼地裡,土豆、花生長勢喜人,這些農民眼裡的寶貝疙瘩,卻讓大家直犯愁。“這個塔基是整條線的一個關鍵節點,這裡定位准了,其它的塔基才能有個‘准心’。”王金鑫道,“來之前,無人機已經進行過初勘,因為是林地,很多地方看不清楚,人到現場就是為了進行精准定位。”
一開始大家是分工合作,負責測量專業的黎杰拿著GPS定位儀,在田間找塔基的落腳點﹔地質專業的王偉則拿著砍刀四處查看土質,以防遇到岩洞或者滑坡﹔輸電電氣專業的汪強背著電腦,隨時要對數據進行錄入和整理。
正在測量現場的黎杰。梁燕攝
“還能避開庄稼地麼?盡量繞一下。”現場把關的王金鑫,不停地重復著類似的話。
“最多把塔腳往田坎這邊移2米左右,少佔良田,只能做到這個程度了。”黎杰四周跑一圈下來,四個人立馬聚在一起拿方案,“看似移動不大,但是少佔耕地、少賠青苗費,這筆賬細算下來可不小。”
“這邊可以了,你們趁上午涼快要抓緊工作。”這個點位落地了,王金鑫拿起手機開始遠程遙控兩端的幾個小組。
遠處的伙伴們動起來后,王金鑫帶著人趕緊奔赴下一塔基所在地,抵達現場,眾人一下傻眼了。一片雜草叢生的灌木叢地,整個兒就是一個“無人區”。“我走前面,大家跟著我走。”手拿砍刀的王偉自告奮勇,選擇一塊容易落地的邊坡跳下去,揮舞著雙臂就在前“開路”,一百余米的路段足足走了20多分鐘,等到預設點位,一行人早已揮汗如雨,蚊虫在人手臂上留下的“吻痕”很快就腫紅隆起了包塊兒。“這種無人的地方,只要岩質沒有問題,定位就是‘累皮不累心’。”王偉解釋,就是進出需要吃點皮肉之苦,很少操心補償的事情。
11:20分左右,眾人終於抵達今天指定任務的第三個塔基,田地裡,大片的玉米已經齊肩高度,甚是惹人喜愛。“想要避開庄稼地,塔基就要移到路邊,離大馬路隻有8米左右的距離了,怎麼辦?”一番探尋后,黎杰提出擔憂。
“這個距離不影響道路交通,屬於安全范圍之內。”王金鑫果斷地道,“但是要在塔基的兩邊立兩個防撞墩,避免塔基今后受到車輛撞擊就行。”
“這個設計方案不錯。”在場4人一致認可后,大家隨即開始展開輸電線路通道的勘測,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這時在山間突然響起。“那邊有人中暑了,今天未完成的任務,隻有明天追上來了。”放下電話,看著一望不到頭的綿延群山,王金鑫隨即作出工作調整計劃,“大家明天都早起,爭取上午6點提前出門。”
做生態“守護人”,鐵塔下開出向陽花
“下午天熱,無法跑現場,大家回到駐地也別閑著,要爭分奪秒討論方案和出圖紙。”回去的路上已經熱浪扑面,王金鑫在車上又開始“煲電話粥”。
搞電力設施建設,必須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兩不誤”。“我們在建設設計中,提出了表土剝離及回覆的概念,”王金鑫說,自然穩定的表土層是土壤資源富集層,植被脫落形成的有機質、腐殖質、微生物和植物種子資源等大部分賦存在表土層中,施工前期要對區內的表土層進行剝離,再搬運至集中堆放處或裝入編織袋堆碼,採取臨時苫蓋等措施進行防護,“施工結束后,將區內堆放的表土回覆到可以復耕、綠化的區域,撒播上草籽,很快就能綠意盎然。”
工作現場的汪強。梁燕攝
當項目投入和生態保護發生矛盾時,怎麼辦?國網重慶經研院毫不猶豫會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
重慶境內溝壑縱橫,為了減少整個電網鐵塔的佔地面積,國網重慶經研院設計中心員工用技術“開道”,在創新上求突破,設計了“吊腳樓”塔基,通過調節四條塔腿的長度,適應斜坡、梯田等地形高差,減少基面平整開挖量。
“‘吊腳樓’塔基讓短的腳立在山崖上,長的腳因地制宜放在山岩下,開挖的土石方少了,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就減弱了。”王金鑫說起這個來了興致,“這種設計可降低生態成本,綜合造價較大開挖基礎可降低15%-25%,在山區輸電線路中兼具安全性與經濟性。”
向科學技術要生產力,重慶電網設計正在走向一條“雙贏”的道路。汝溪河牽引站架空輸電線路要經過忠縣一個風景名勝區,為了避免鐵塔留在這裡帶來的環境“創傷”,設計員工主動升高杆塔,一檔跨越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隻見銀線穿過,未見杆塔聳立。
艷陽下,在臨時集合點見到中暑的“小胖”時,他穿著長袖、束腿褲,一身濕透,一雙褶皺的運動鞋幾處開始蛻皮上翹,無聲地抗議著勘測路上的艱辛。“拖大家后退了,實在不好意思。”說話時,他還不停喘著粗氣。(皮杰、何莎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