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信用互認 物流降本 要素匯聚

重慶加速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2025年07月05日08:2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數讀重慶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截至目前

➡全市87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經營﹔培育市級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先行區5個、改革試點基地20個

➡川渝共同發布十八梯等65個高品質消費新場景,聯動開展100余場消費促進活動

➡實施“雙圈”重大交通項目100余個,川渝省際通道達30個

➡全市社會物流總費用GDP佔比降至13.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

➡全市綜合性資源要素交易平台涵蓋8大類、30多項交易品種,年交易規模4000億元

7月4日,重慶舉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重慶加速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力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

接下來,重慶如何加速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出席發布會的嘉賓對此作了解答。

“信用成渝”成為全國區域信用建設先行區

區域信用統一是破除地方信用壁壘、打通區域市場微循環的關鍵舉措。今年5月,重慶和成都簽署共建“信用成渝”框架協議,兩地共建信用合作機制、共享信用信息資源、共促信用監管協同,“信用成渝”成為全國區域信用建設的先行區和試驗田。

具體來看,兩地出台構建了成渝地區信用監管體系實施意見,建立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全鏈條聯合的信用監管機制,共同制定全國首個跨省市場監管領域免罰清單,統一26項藥品安全監管標准,制發經營主體信用合規建設指南等9個信用專項政策﹔推進信用修復、信用獎懲、信用合規等信用信息跨區域互認,打造成渝“可信數據空間”﹔重慶建成“山城有信”“渝悅信用”等多個信用監管數字化應用場景,實現37個市級部門信息聯通,歸集涉企信息1.5億條,公示系統訪問量70億次。

此外,重慶還建成運行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截至目前累計調解矛盾糾紛95件,公平競爭審查抽查發現問題同比下降8.75%,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台(重慶站)幫助經營主體獲得授信金額超2240億元,違反公平競爭審查標准的問題檢出率從2019年的16.25%下降到2024年的3.34%,居民身份証換領、補領等35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川渝通辦”。

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促進商品市場統一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圍繞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出三招“組合拳”。

第一招,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培育渝中區、江北區等市級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先行區5個,涪陵綜保區、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等改革試點基地20個,長安汽車、華峰化工等具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能力的“排頭兵”企業52家。目前,全市有87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了內外貿一體化經營,璧山智能網聯汽車、西永汽車電子等兩個內外貿一體化典型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第二招,暢通商貿流通,打通區域市場壁壘,與四川、湖北、山東、海南等省市建立聯保聯供協作機制。2024年,重慶產蔬菜、水果約有40%銷往市外市場,舉辦魯渝產銷對接大會等97次產銷對接活動,採購金額超過22億元。

第三招,加強消費聯動,促進市場深度融合。解放碑—朝天門、來福士購物中心、春熙路商圈、成都IFS等入選首批全國示范智慧商圈、智慧商店。重慶與四川共同發布十八梯、下浩裡、寬窄巷子、東郊記憶等65個高品質消費新場景,聯動開展“雙城消費節”等100余場消費促進活動,“渝悅重慶”“蜀裡安逸”等特色消費品牌“出圈”。

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

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重慶持續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

推動交通運輸跨區域統籌布局。持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交通一體化,累計實施成渝中線等重大交通項目100余個,川渝省際通道已達到30個,成渝雙核、毗鄰城市之間實現1小時直達。

強化交通運輸跨方式一體銜接。大力推動鐵水聯運,中心城區果園港、萬州新田港、涪陵龍頭港、江津珞璜港等四大樞紐港口全部實現鐵路進港,江津蘭家沱港、萬州紅溪溝港、長壽江北港等3個港口也接入了鐵路專用線,降低大宗貨物轉運成本。2024年,全市鐵水聯運集裝箱量達5.6萬標箱、同比增長22%,周邊省市的貨物在我市港口貨運量比重達50%。

同時,重慶積極推進臨港產業發展,促進現代產業經濟與長江航運融合發展﹔促進交通、文旅、郵政等融合發展,市內及周邊旅游直通車已覆蓋全市100%的5A級景區和90%的4A級景區﹔創新打造“郵運通”品牌,累計建成村級綜合便民服務站648個,農村運輸成本不斷降低﹔大力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低運價比較優勢,2024年,全市水路貨物周轉量約佔綜合交通貨物周轉量的63%,全市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比率降至13.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

促進資源高效配置

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近年來,重慶圍繞平台統一、區域協同和全國聯通三個方面,促進資源高效配置。

統一全市要素交易平台,打造全市綜合性資源要素交易平台,推動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要素資源進入平台,已涵蓋8大類、30多項交易品種,年交易規模約4000億元。

深化川渝要素市場協同。重慶與四川共建“公共資源交易共享專區”,匯集兩地市場主體14.5萬家,聯合發布項目信息9萬余條﹔推出“川渝碳中和聯合服務平台”,已累計完成碳排放交易2000余噸﹔搭建“川渝共同產權市場”,協同四川聯合推介項目14萬余宗,涉及金額4000億元。

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率先完成CA數字証書全國互認,幫助企業實現跨省投標“零門檻”﹔搭建全國性司法拍賣網絡交易平台,服務覆蓋31個省份,為全國3000余家法院提供拍賣服務﹔持續為國家智慧醫保實驗室和多個省市醫保信息平台提供技術支持﹔建立起區域全覆蓋、全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在北京、湖北、西藏、寧夏、青海等多個省市為當地國有企業開展跨區域交易服務,也為全國2/3以上的中央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破除市場准入壁壘

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任務,是破除市場准入壁壘的重要手段。重慶從三方面破除市場准入壁壘,完善市場准入制度。

一是積極落實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各區縣、各部門不得另行制定市場准入性質的清單。

二是全力實施市場准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共清理各類規定文件630個。

三是全面開展市場准入效能評估,結合全國通用指標體系,設置准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經營主體獲得感和滿意度等20個指標,全面系統評估各區縣、各部門落實市場准入制度情況。

據了解,重慶還深入開展市場准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將於今年5月—10月,集中清理一批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