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這群客家人把“重慶造”炊具賣到全世界

2025年07月06日07:58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鴻全興業生產車間一角。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鴻全興業生產車間一角。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6月26日,榮昌盤龍鎮。鴻全興業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全興業)的車間裡,機器發出有規律的低鳴。

工人們正將一批印著宜家標識的不鏽鋼蒸鍋打包裝箱,准備發往宜家總部,然后分銷到世界各地。鴻全興業董事長周其建穿梭於生產線之間,用客家話囑咐質檢員“注意焊縫細節”。

在這個客家人聚居的小鎮上,年營收過億元的新三板公司鴻全興業,將不鏽鋼炊具產品賣到了全世界。

瞄准商機,返鄉制造“小盅盅”

1995年,31歲的周其建背著帆布包登上開往雲南的長途汽車。“客家人不走不出活路”——祖父經常說的這句話,成為他鼓勵自己大膽南下從事中緬邊貿的信念。

在瑞麗,周其建賺到了商業生涯中“第一桶金”:顛簸七天七夜從廣州運來的五金件,剛卸貨就被緬甸商人現金搶購。周其建加大投資,將大足的五金,廣東的棉布、陶瓷和不鏽鋼產品,一車車轉手賣到東南亞國家,外貿生意越做越大。

1997年,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風暴一夜間摧毀了周其建的邊貿夢。隨著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大幅貶值,他囤積在倉庫裡的大批貨物賣不出去了。

周其建無奈回到榮昌。他在盤龍鎮租下一個老舊倉庫,添置了幾台設備,一邊“消化”積壓的不鏽鋼庫存產品,一邊開始研究不鏽鋼用具的加工,准備借機轉型。

工廠的第一批產品是不鏽鋼杯子,重慶話叫“盅盅”,盤龍鎮居民將周其建的新廠稱為“盅盅廠”。

上世紀90年代,不鏽鋼家用廚具、炊具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周其建非常看好這個產品,很快建起生產線,准備大干一場。但質量上好的鋼板經沖壓后布滿“褶皺”,光潔度需經工人手工打磨兩小時才能達標。

“光砂紙錢就吃掉大半利潤!”於是周其建連續三次赴廣東佛山,以高薪請來專業工程師駐廠指導。

工程師手持溫度計蹲守沖床三天,終於發現問題根源在於模具溫差。問題解決了,工人們摸著光滑的鍋坯驚呼:“像鏡子一樣光生!”

攜手宜家,鄉鎮工廠快速發展

周其建的“盅盅”很快聲譽鵲起,經廣州同行引薦,進入了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的視野。

2006年夏天,宜家亞洲市場相關部門負責人前來工廠考察,離開時留下了厚達200頁的供應商標准文件。

作為跨國企業,宜家對供貨商所提供產品的標准相當嚴苛。

“原來我們做不鏽鋼碗隻有4道工序,但宜家分解出多達22個控制點。”周其建指著當年的筆記本介紹說,比如“可追溯焊接參數記錄”“沖壓車間溫濕度控制”等指標,都是大家之前沒怎麼考慮的東西。

另一個問題是資金投入。周其建說,要達到宜家的要求,第一步就要增加200萬元的設備和管理投入,風險著實不小。

談判持續了一年多。“客家人做生意,要麼不做,要麼‘做穿’。”父親的這句口頭禪最終讓周其建“想明白了”,一咬牙,在合同上簽了字。

供貨量迅速上升:第一年,30萬美元﹔第二年,50萬美元﹔第三年,達到了100萬美元……再后來,這一數字超過了1000萬美元。

小小的作坊式“盅盅廠”,就這樣一步步成長為主產不鏽鋼炊具、攜手大型跨國企業的優質供貨商。有趣的是,周其建當年未能完全實現的“東南亞市場夢”,如今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他的不鏽鋼炊具憑借著高品質迅速進入東南亞,銷售業績十分可觀。

成功融資,年營收突破一億元

2016年鴻全興業挂牌新三板時,周其建特意將公司注冊地留在盤龍鎮。

隨著融資資金的涌入,當地的生產基地建設突飛猛進:引進的德國激光焊接機開始替代人工焊槍﹔與重慶理工大學共建的實驗室裡,教授帶領年輕學生潛心研發最新金屬產品制作工藝﹔工廠流水線上,十多台機械臂密切配合,不鏽鋼板沖壓生產線高速運轉……

如今,鴻全興業已是一家向全世界出口不鏽鋼炊具產品的上市企業,年營業額上億元。

樣品間裡,陳列著精心設計的最新產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鍋柄,其形狀、尺寸也依據不同區域人群的手型做了針對性改良。

“歷史上,無數的客家人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如今,一群客家人將‘重慶制造’炊具賣到了世界各地。”周其建感嘆。

當暮色映照進車間時,周其建仍在仔細檢查次日將發往國外的不鏽鋼炊具,其認真、投入的模樣,想來與他初出茅廬時的全力以赴並無二致。(記者 劉沖)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