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人工繁育崖柏 荒坡復綠村民增收

2025年07月06日07:59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7月3日,開州區滿月鎮甘泉村,繁育基地內成片的崖柏(房屋前)郁郁蔥蔥。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7月3日,開州區滿月鎮甘泉村,繁育基地內成片的崖柏(房屋前)郁郁蔥蔥。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走哦,去基地除草了!”7月3日早上7時許,一聲吆喝打破了開州區滿月鎮甘泉村的寧靜,村民胡友珍早早地便拎著小板凳前往村裡的崖柏繁育基地。

崖柏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世界上最珍稀、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之一,被譽為“植物熊貓”,在歷史上曾分布於重慶大巴山南麓雪寶山山脈的懸崖峭壁間。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人工繁育取得成功,崖柏開始‘走下’高山,逐年向保護區各個角落蔓延。”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開州區北部,以下簡稱雪寶山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鄔黎說,目前已經建立了4個崖柏繁育基地,在圃崖柏苗超200萬株。

雪寶山保護區正在進行良種、優樹的繁育,為崖柏多樣化發展提供可能,把“珍稀瀕危”變成“常見、有用”。在這一過程中,當地村民成為一支重要力量,在改變崖柏命運的同時,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崖柏人工繁育創造就業機會

2019年,雪寶山保護區首個崖柏繁育基地在開州區溫泉鎮樂園村建成投用。

“樂園村海拔約600米,氣溫適宜,為崖柏生長提供了較好的環境。”鄔黎說,但遇到極端高溫天氣,崖柏苗依然容易被晒傷,其生長勢頭、幼苗移栽也會受到影響。

為了讓繁育方式更多元,雪寶山保護區決定嘗試在不同海拔地區繁育崖柏樹苗。

經過考察,最終選擇在海拔900米、1000米、1200米的地方分別建立繁育基地。

海拔1200米的繁育基地就在甘泉村,這裡也是三個基地中距離高海拔崖柏原生地最近的地方。

“經過初步繁育,我們發現崖柏在中高海拔地區長勢慢,每年僅能長高20厘米左右,遠不及低海拔地區,但其健康狀況並無差別。”鄔黎介紹,這說明崖柏能夠適應不同海拔的生長環境。

崖柏繁育需要大量人力,僅靠科研人員不可能完成。

“我們計劃進行良種、優樹的篩選,通過技術研發、高端培育,為崖柏找到更多‘用武之地’,例如成為園林樹種、行道樹等。”鄔黎說,這為周邊村民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

村民每年勞務收入累計超200萬元

58歲的胡友珍,是最早在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工作的村民之一。

“之前在廣東打工,一年到頭也難得回家一次,我一直盼著回老家找份工作,但沒有合適的機會。”胡友珍說,得知村裡建立繁育基地后,她當即辭職返鄉就業。

只要基地有安排,胡友珍總愛叫上鄰居一起去干活。眼下正是雜草瘋長的時候,在繁育基地總能見到村民三五成群,一邊嘮家常,一邊除雜草。

“干農活本就是我的老本行,管護崖柏相對輕鬆,每天的工資是100元,一個月下來大約有2000塊錢。”胡友珍說,去年她賺了一萬多元。

“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面積約100畝,能同時繁育上萬株苗,扦插、除草、移栽等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管理人員張陽說,忙的時候,平均每天需要二三十個勞動力,正好為年紀偏大的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據介紹,崖柏繁育基地最忙的時間是3—5月、9月、10月,每年發給村民的勞務費合計超200萬元。

“崖柏人工繁育不僅讓瀕危的崖柏免於滅絕,還能給當地村民帶來收入,很好!”看著大棚裡忙碌的村民,張陽搓了搓滿是泥土的雙手,笑呵呵地說道。

基地周邊植被恢復面積達500畝

崖柏不僅為村民帶來收入,也改善了甘泉村的生態環境。

半山腰上,一處荒坡在今年出現了變化。

“那片荒地大約有100畝,因坡度大,水土流失明顯,常年都是光禿禿的。”張陽說,崖柏耐干旱、耐貧瘠,在這裡也能扎下根來,因此前段時間他們將一批崖柏移栽到這裡。

目前,這些崖柏長勢很不錯。

今年下半年,甘泉村計劃移栽更多的崖柏樹苗到村裡各處荒坡上。“到時又需要村民合力運送崖柏苗,並及時栽種下去。”張陽說。

其實,甘泉村去年就成功進行了一次植被恢復。

“那次是將崖柏移栽到甘泉河壩——那裡有十幾畝荒地,漲洪水時會被淹,遇到大風時揚塵嚴重。”張陽說,村民合力移栽了上千株崖柏。如今那批崖柏長勢良好,起到了很好的防風固土作用,一眼望去,一片綠色賞心悅目。

“其他幾個村也在搞植被恢復。目前,4個崖柏繁育基地通過大量移栽崖柏,在周邊區域恢復植被面積已達500畝。”鄔黎說,這些崖柏有效提升了森林質量,改善了生態環境,為生物多樣性創造了有利條件。(記者 陳維燈 周傳勇)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