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連冠 重慶高校閃耀“女排精神”
●1998年組隊時,隻有6名隊員,沒有場地和訓練器材 ●27年來,這支女排隊取得重慶市排球比賽“30連冠”

6月18日,重慶工商大學體育館排球訓練場,女排隊員們正在進行訓練。
6月18日,女排隊員們和教練一起合影。
6月18日,訓練結束后,隊員解開手上的繃帶。本組圖片由記者劉力攝/視覺重慶
“下球,使點勁兒!”
“誰丟一顆球,一會就單兵防守一組!”
7月5日下午3點,重慶工商大學體育館排球訓練場內,女排隊員們手掌擊球的聲音清脆響亮,現場不時響起主教練劉懿的“吼聲”,助理教練陶冬妮也一臉嚴肅,拿著戰術板記錄著隊員技戰術的不足。
在5月舉行的重慶市2025年大學生排球比賽中,重慶工商大學女排隊榮獲女子丙組(高水平及體育專業學生)冠軍,取得重慶市排球比賽“30連冠”(涵蓋大學生比賽、市運會)。
重慶工商大學這所並不以體育見長的財經類大學,女子排球隊建隊27年來,卻拿下了“30連冠”。她們為什麼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建隊之初隻有6名隊員,沒有替補,打比賽受傷也必須咬牙堅持
驕陽高照,大地炙熱。煤渣鋪就的田徑場邊,時不時揚起嗆人的灰塵。6個身著淺藍色運動服的女孩,雙手上下疊放,眼神緊盯空中翻飛的排球,努力托住每一次的來球。
這是1998年9月秋季開學時剛組建的重慶商學院(重慶工商大學前身)女子排球隊在戶外訓練的場景。
重慶商學院為何會成立排球隊?
“當時各所高校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校領導認為,學生不應該只是學習文化知識,更要有強健的體魄,就讓我負責籌建女排隊伍。”首任女排主教練、今年已經70歲的張新中道出了其中原委。
建隊之初,硬件、軟件幾乎為零。“那時候,學校沒有專門的體育館,更別說空調訓練房,各種條件可謂‘一窮二白’。”如今已留校任教的首屆隊員嚴艷說,她和另外5名隊員就是在學校的田徑場邊,或者水泥地的籃球場上訓練,每天至少兩個半小時。
“沒有杠鈴等器材,在進行體能和爆發力訓練的時候,我們就兩人一組,一名隊員騎在另外一名隊員肩上,承重隊員反復下蹲、起身,大家稱這是‘人力杠鈴’。或者大家一起來回跑梯坎,辦法總比困難多嘛。”她笑著說。
首屆隊員隻招了6個人,連替補都沒有,遇到打比賽,張新中的用人和排兵布陣就顯得“捉襟見肘”:“賽前我總是一遍遍地和姑娘們強調,盡量不要受傷,哪怕是受傷了,也必須咬牙堅持!”在組隊兩個月之后的1998年11月,她們參加了重慶市“山城杯”女排比賽,獲得冠軍。
烈日下的奔跑、暮色中的扣球,姑娘們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頭,讓這支白手起家的隊伍迅速成長,自此也開啟了“連冠”的步伐。
“打不死”“不服輸”,哪怕開局落后,也總是能夠打回來
5日下午的訓練結束后,現任女排隊長田秀權找了個角落坐下來,慢慢解開手腕上和腳踝處打的繃帶,她的手上練出了厚厚的繭子。
田秀權顯得成熟穩重。她說,既然加入女排,選擇了這條路,哭著也要走下去。“不怕苦,不怕累”和拼搏、團結、頑強的基調,從建隊之初就已經成為學校女排的精神內核,並一直延續至今。才進隊時,老隊員就和她們講第一屆隊員在場上頑強拼搏的故事——
賽前與男排隊的練習賽中,主力二傳嚴艷意外扭傷腳踝,腫得像個蘿卜,第二天的比賽,她打著厚厚的繃帶上場﹔隊員楊佳妮頭天晚上還在感冒發燒輸液,第二天一早准時出現在比賽場地……
“日常訓練從來不是為了某一次比賽去准備的,而是十年如一日堅持的過程。”2019年,從張新中手裡接過“教鞭”,劉懿心裡很清楚,要保持“連冠”榮譽,需要一代代排球人的努力和傳承,得靠后天努力,要花時間、下功夫。這些年來,女排隊員們每天至少保持兩個半小時的訓練,風雨無阻。
“重慶工商大學這支女排隊伍,隊員們個子不高,看起來也不怎麼強,但就是‘打不死’。”不少對手球員和教練這樣評價她們。還有的說,“你們的隊員單獨拎出來,個人技術可能還不如我們,但作為一個團隊,你們有‘一股繩’的凝聚力。”
“哪怕有時候開局我們落后,但是隊員們總是能夠打回來。”田秀權說,“打不死”和“不服輸”,是重慶工商大學女排最大的特點,這也是隊員的底氣和自信。
2010年10月,重慶工商大學女排和當時郎平執教的恆大女排“過招”。雖然實力和對方差很大一截,但是賽后郎平也對這支高校女排隊伍的水平贊不絕口。
女排隊有了“粉絲”,激勵更多師生為夢想而拼搏
走在校園裡,女排隊員們經常被其他院系的同學認出來,有了自己的“粉絲”。在學校體育館的比賽,每次都是觀眾爆棚,還有同學會打聽她們外出比賽的時間,輾轉到其他學校為她們加油。
20多年來,重慶工商大學女排隊已輸送出135名隊員。因為有“冠軍”榮譽的加持,加上隊員長期訓練和比賽,身體素質好、抗壓能力強,成了用人單位爭相招聘的“搶手”人才。
從1998年首次奪冠,到如今實現“30連冠”,一代代女排姑娘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堅韌不拔、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
如今,學校在積極調整招生渠道,申請運動訓練新專業,培養梯隊人才,另一方面繼續在學校發掘優秀的苗子,輔以科學的訓練方法,力爭再創佳績。學校還發出了向女子排球隊學習的倡議,讓“女排精神”激勵更多師生為夢想而拼搏。(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