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報價6000多萬元,最終核定總價700多萬元成交
渝企首創“智能核價”平台 將價格裝進數據庫“籠子”

日前,重慶高新開發集團某項目認質核價中,有一批採購量較大的超高超大超白玻璃幕牆材料,施工單位報價為3.25萬元/平方米,總採購價達6000多萬元。
報價過后是認質核價及談判。在過去,這個過程就是雙方的“拉鋸戰”,短則半月,長則兩三個月甚至半年。而且由於涉及金額較大,談判過程中也隱藏著不少廉政風險。
而這次,該集團的負責人員只是用鼠標在電腦上一點,就得到一個建議價格:3800元/平方米,總價為700多萬元。
施工單位收到建議價格后,竟然毫無異議,直接就同意了。“拉鋸戰”沒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也沒了,啥子“高科技”這麼神奇?
智能平台報出“良心價”
“我們在國內首創了工程材料的智能認質核價在線平台。”重慶高新開發集團紀委書記吳勝杰介紹,工程材料費用佔項目總成本的30%到40%,是成本控制和廉政風險防控的“牛鼻子”。如今,這個平台用客觀、透明的數據,讓每一分錢都花在“陽光”下。
要具體了解這個平台,還是得回到開頭的案例。從6000多萬元降到700多萬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價格差異,施工方為何能“心平氣和”地接受?
“因為這個建議價,不是某個人拍腦袋定的,而是綜合了大量客觀數據算出來的,跟乙方自己掌握的市場行情基本一致。”該平台建設參與方——中建科創集團斯維爾科技公司西南區總經理余濤介紹,平台構建了一個智能決策“大腦”,價格測算模型主要依托幾個維度的權威數據。首先是“信息價”,即各地造價管理部門發布的官方指導價,這是價格的“基准線”。其次是“歷史價”,平台接入了國內多個知名工程造價信息平台的數據庫,並整合了重慶高新開發集團自身歷史項目的核准價,形成了海量的歷史成交數據“蓄水池”。
最關鍵的是第三個維度“市場價”。“比如我們中建系統,每年有上萬億元的工程項目,這裡面就會產生海量的真實交易數據。我們可以參照最新的實際交易來核價,確保價格緊貼市場。”余濤說。
而平台的智能還遠不止於此,它的算法模型還會將項目類型、建設周期、材料的國標參數等變量融合計算,最后再經過監理和審價環節的專業把關,最終生成一個高度貼近市場、客觀公允的建議價。
“過去是人找數據,現在是數據找人。經辦人對材料價格的隱形自由裁量權,被徹底裝進了數據庫這個透明的‘籠子’裡。”吳勝杰形象地比喻道。
成效立竿見影。自2024年9月底系統上線以來,重慶高新開發集團已有162個項目入庫,完成了54個項目的認質核價工作。審批流程化“串聯”為“並聯”,整體時間縮減50%以上,主職主責環節的審批時間從過去動輒以月為單位,壓縮到了15天以內。而最核心的核價環節,從過去最長兩三個月的“拉鋸戰”,縮短到最快一天即可完成。
填補國內工程造價領域空白
如今,重慶高新開發集團紀檢部門可以利用數字化台賬,對超時審批等異常情況進行精准監督和通報提醒。數據雲端存儲、責任清晰可溯,織就一張數字化、智能化的廉政風險“防護網”。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
“在全國工程造價領域,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進行材料設備認質核價,一直是一個空白。”吳勝杰指出,這也是傳統基建領域諸多頑瘴痼疾的根源所在。過去,工程造價數據並非不存在,而是散落在各個政府部門、軟件公司、施工企業和供應商的內部系統中,標准不一、互不聯通。
重慶高新開發集團的平台,則通過建立“項目數據庫”和“材料價格庫”,主動採集並融合了來自市造價信息網、行業主流數據平台以及自身歷史項目等多渠道的數據,構建了一個動態更新的數據底座,實現了從“數據孤島”到“智慧大腦”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它並非一個簡單的“雲上資料庫”,而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算法模型,賦予了這些沉睡的數據以生命,讓它們能夠自動抓取、智能分析、主動預警,形成決策“大腦”。
此外,該平台為行業貢獻了一個從“事后審計”到“事中干預”轉變的治理樣本。
傳統的監管模式,往往是在項目結束后,面對堆積如山的票據進行“法醫式”審計,耗時耗力且難以追根溯源。而新平台通過設置審批超時、核價超額等預警機制,能夠實時監測項目進展,一旦發現異常便自動觸發提醒,讓監督力量第一時間介入處理。
目前,重慶市建委造價站、雲南建投集團等單位已對該平台表現出濃厚興趣,希望探討數據接口合作﹔重慶開放大學在升級一體化數智監督平台時,也希望參與校企合作,聯動人才培養和數據共享。
從“需求驅動”到“理念引領”
這樣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平台,為什麼會率先出現在重慶,誕生於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核心承載區?
“首先是政策有引領,需求有驅動。”吳勝杰分析道。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重點領域廉政建設的決心和力度空前。作為全市智能建造試點區域,重慶高新區更是政策先行,要求政府投資的重大項目均應採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數字化技術。這些自上而下的政策部署,為數字化改革提供了基礎。
同時,作為科學城建設的主力軍,重慶高新開發集團自身面臨著巨大的工程體量和緊迫的建設任務,對提升效率、防范風險有著最迫切的現實需求。此前,審計部門反饋的“未有效開展認質核價”等問題,倒逼企業加快改革。
然而,從“要我做”到“我要做”,更深層次的動因,源於企業發展的理念之變。
“解決老問題,有時需要新理念。”吳勝杰說,國企工程項目造價領域風險點多,很難完全排除利益輸送問題的存在,向頑瘴痼疾“開刀”,必須抓住關鍵,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公司想把這個平台作為數據資產的一個重要支撐,推動企業從傳統的城市建設者,向掌握核心數據資產的科技服務型國企轉型。
余濤透露,目前該平台項目已被作為中建科創集團的科技攻關項目正式立項,下一步計劃引入更強大的AI大模型,將其從“大數據分析”升級為真正的“智慧大腦”。(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