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見新風景 重大學子深度調研鄉村發展新動能

近日,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三下鄉”實踐團前往石柱縣橋頭鎮,進行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學子們聚焦產業升級、環境治理、文旅融合三大維度,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田野調查等形式,系統解碼這座渝東南小鎮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創新實踐與發展成效。
實踐團採訪當地村民。重慶大學供圖
破題單一 特色產業拔節生長
“過去橋頭鎮主要依靠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作物,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鄉村整體面貌有待提升。”橋頭鎮副鎮長王家磊向實踐團介紹。而如今,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正在上演。
“寫生經濟”繪就文旅新篇。實踐團發現,橋頭鎮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資源,精准打造“寫生經濟”品牌。通過配套建設平價驛站和畫材商店,成功吸引全國眾多藝術院校師生前來創作。這不僅直接帶動當地農家樂、土特產銷售的繁榮,更形成了“旺季迎游客,淡季納寫生”的全季文旅運營模式,顯著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特色果業鏈動價值提升。在田畈村千畝果園,脆紅李、翠冠梨等特色水果長勢良好。據村支書曾瑞華介紹,通過引入創新種植技術,翠冠梨年產量已躍升至約150萬斤。橋頭鎮在政府精准扶持下,一方面持續優化品種、提升果品品質,另一方面大力延伸產業鏈條。
實踐團觀察到,除了鮮果銷售,脆紅李正走向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同時,當地還為知名餐飲企業如陶然居代工生產臘肉、豆瓣醬等特色產品,實現“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發展。
聚力興村 多元主體共筑發展基石
橋頭鎮的振興之路,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萬企興萬村”注入新活力。實踐團調研了“萬企興萬村”行動在橋頭的生動實踐。當地成功引進如“再別康橋”酒店等優質企業,不僅帶來投資,更吸引了外來人才。這些企業深度融入當地,發展起與寫生經濟配套的特色驛站、畫材店等業態。
“歸雁經濟”激發內生動力。更令人欣喜的是,本地青年“歸雁”頻現。他們帶著新理念返鄉創業,開辦特色農家樂、文創店鋪,為鄉村注入蓬勃活力。在脆紅李基地,一位務工村民告訴實踐團成員:“在家門口就能干活,一天能掙70塊,既穩當又方便!”
曾經的撂荒地重現生機,村村有產業支撐,戶戶有增收門路,已成為橋頭鎮的真實寫照。
專業賦能 管科智慧“鏈”通發展
調研中,實踐團敏銳捕捉到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優化空間。基於學院在物流系統優化、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團隊計劃與橋頭鎮政府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設計更高效的農產品運輸鏈解決方案。學子們希望運用所學知識,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轉效率、進一步拓寬特色農產品銷路,為橋頭鎮的持續振興注入新的“智慧動能”。
五天行程,實踐團成員足跡遍布田間地頭、村民院落。他們與基層干部深入交流,傾聽村民心聲,親眼見証了橋頭鎮從昔日的相對滯后,蝶變為如今產業初具規模、環境顯著改善、發展活力迸發的美麗鄉村樣本。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縮影。(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