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魔力”點亮留守兒童科技夢

近日,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智惠鄉村”實踐服務團來到雲陽縣龍角鎮泉水村,為當地留守兒童帶來一場人工智能與編程的科普教育活動。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教學、趣味體驗和暖心游戲,服務團不僅在歡聲笑語中傳遞知識與關懷,更在希望的田野上悄然播下科技種子。
服務團成員為小朋友講解編程基礎知識。李思諺攝
AI科普課堂點燃科技好奇心
“哪位小朋友和手機裡的‘小助手’聊過天?有沒有見過手機拍照就能認出花兒名字的神奇功能?”團隊成員邱星璨的開場提問,瞬間點燃孩子們的熱情。一位十歲男孩興奮地舉手:“我爸爸的手機就能!對著花一拍,名字就跳出來啦。”這個源自生活的生動例子,成為團隊引入人工智能概念的完美切入點。
依托學院專業背景,服務團用圖文並茂的PPT和深入淺出的科普視頻,向孩子們系統展示AI技術如何深刻改變教育、醫療、農業、交通等方方面面。當畫面呈現AI輔助醫生診斷疾病的場景時,現場響起一片驚嘆。團隊成員適時引導:“是的,這些神奇的技術背后,都離不開強大的計算機知識和編程能力。”
實踐環節將好奇心轉化為動手的樂趣。團隊成員以國產智能平台“豆包”為工具,指導孩子們體驗AI繪畫。“我想要一個光頭強!”一位九歲小朋友輸入指令后,屏幕上瞬間生成了一幅充滿童趣又略帶夸張的圖畫,引得周圍小伙伴哈哈大笑,驚嘆於AI的“魔力”。
緊接著,團隊分組教授圖形化編程工具Scratch。他們以經典游戲“植物大戰僵尸”為切入口,引導孩子們動手搭建簡單的動畫邏輯和互動規則。雖然接觸時間短暫,但在志願者們手把手的指導下,孩子們通力合作,成功實現游戲角色最基本的操作和判定。“這個像搭積木一樣好玩!”小朋友興奮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互動游戲架起心靈橋梁
科普教學告一段落,輕鬆愉快的互動游戲拉近了大學生與孩子們的距離。“你畫我猜”環節,團隊成員在黑板上描繪“機器人”“太空船”等科技詞匯,孩子們幾乎瞬間就能准確喊出答案。
“我想你猜”游戲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這個東西可以視頻通話,可以拍照,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團隊成員話音未落,孩子們已爭先恐后地高喊“手機——!”,清脆的童音裡滿是自信與歡樂。
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123木頭人”游戲中,大學生與孩子們玩作一團,歡快的笑聲在村委會的院子裡久久回蕩。游戲間隙,團隊成員還不忘見縫插針,融入簡單的科學小知識,讓學習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活動尾聲,團隊為每位孩子送上精心准備的書包、筆記本等學習用品,接過禮物時孩子們臉上綻放的笑容,是對這份心意最好的回應。
服務團成員給小朋友發放紀念品。李思諺攝
科技種子深植希望田野
據了解,泉水村有不少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數字鴻溝的存在,往往使他們難以接觸到日新月異的科技前沿。本次“智惠鄉村”行動,如同一扇打開的窗,讓孩子們窺見了更廣闊、更智能的世界。
而對於重慶交通大學的學子們而言,在實踐中將課堂所學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力量,在陪伴與教學中深化對專業價值的理解,更切身感受到鄉村振興對科技人才的呼喚。
活動結束時,大學生與孩子們依依不舍地合影留念,小手與大手緊緊相牽,揮手告別。服務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實踐承載著青年學子的專業熱忱與青春擔當,連接著留守兒童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更映照著科技賦能鄉村、青年服務國家的時代畫卷。這些今日種下的希望,將在不遠的未來,成長為支撐鄉村振興與科技強國的蓬勃力量。(晏紅霞、謝東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