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布非遺到智慧田園 青春足跡丈量鄉村新圖景

近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東方語學院實踐團深入“中國夏布之鄉”——榮昌區盤龍鎮,開展為期7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通過深度參與、產業調研和專業賦能,青年學子們以“非遺傳承”與“現代農業”雙重視角,切身感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與多元路徑。
探秘夏布 代際接力守護非遺
夏布,以苧麻為原料手工織就的古老麻布,以其輕薄透氣的特質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盤龍客家移民夏布館,實踐團系統觀摩了從苧麻剝制、績紗、上機織布到印染定型的完整工藝流程。工坊內,老匠人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嫻熟操作,對傳統技藝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令學子們肅然起敬。
實踐團成員觀摩織布機。吳倩攝
為促進非遺活態傳承,實踐團創新發起“銀齡工匠”非遺體驗活動。青年學子與當地老匠人結成對子,共同參與績紗、牽線等環節。這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情感的連接。青年人的活力與老匠人的經驗在協作中交融,為夏布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的生命力,也為鄉村留守老人帶去溫暖與陪伴。
問道姜田 科技賦能打造“金疙瘩”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基石。7月13日,實踐團走進榮昌盤龍萬畝生姜種植基地開展產業調研,親身體驗現代農業的脈動。
實踐團成員實地調研生姜的生長情況。潘雯攝
基地負責人謝廷介紹,他們正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利用智能溫控系統和精准滴灌裝置進行嚴格對照實驗,科學分析光照、溫度、水分等環境因子對生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為構建智能化栽培體系積累關鍵數據﹔堅持“綠色種植”理念,廣泛應用生物菌肥改良土壤生態。實踐團成員們認真觀摩,詳細記錄,並就基地計劃引進的智能化灌溉系統展開積極提問和討論。
調研中,學子們還向參與種植的村民交流,了解“聯農帶農”機制如何具體運作,傾聽村民在基地就業增收的真實感受。同時,結合自身知識儲備,探討品牌化運營策略和知識產權保護對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性。
青春感悟 在鄉野實踐中讀懂振興
實踐期間,學子們不忘發揮外語專業所長,為盤龍鎮假期托管班的孩子們准備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多語種啟蒙課”。通過簡單的問候語、兒歌和趣味文化介紹,讓孩子們初步感受不同語言的魅力。
多語種課堂現場。吳倩攝
實踐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盤龍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國情認知課和專業實踐課,他們親見夏布非遺如何在代際協作中煥發生機,小小姜苗如何借力科技與智慧成長為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如何有效鏈接產業與農民。
成員們立志躬身力行,將課堂所學融入廣袤鄉野,夯實專業基礎,練就過硬本領,以更開闊的視野、更扎實的行動,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晏紅霞、邊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