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師“三下鄉”:“吹打”韻裡品清廉

為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廉潔文化的互促共進關系,涵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近日,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弘文·青廉”蒲公英社會實踐服務團在執行院長凌孟華指導、團委書記康慧帶領下,前往綦江區永城鎮大興村開展實地調研,與國家級非遺“永城吹打”傳承人劉道榮面對面交流,在深度訪談、親身體驗中領悟“非遺”中的廉潔文化。
劉道榮與實踐團成員合影。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供圖
永城民間吹打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規模較大、影響最大的是劉家樂班。作為該樂班第十八代班主,劉道榮向實踐團成員講述了他與“吹打”結緣的故事。
劉道榮十歲就開始非遺傳承之路,那時的他白天在學校上課,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就開始跟著父親練習。他不僅關注鐘情民俗民風的群體,將傳統曲目發揚光大,搬上國家舞台﹔同時還鼓勵青年人創新,在傳統曲牌的基礎上融入唱詞,加入鑼和川鼓,登上綜藝大觀。
道榮講解技藝要領。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供圖
“‘吹打’最重要的就是順應形勢、顧好傳承和創新兩頭。”劉道榮在回憶起“永城吹打”的繁榮發展歷程時談到,“永城吹打”能發展得這麼好,得益於國家的重視,現在不僅有傳承專項資金,還能夠給予學徒幫扶資金、開辦吹打學校等支持。
談到師徒傳承,劉道榮熱忱地向實踐團展現學徒學藝准則。“先祖創業成華夏,后人不忘愛國心。”從家國情懷角度警勸,詮釋愛國守忠是傳承之基的責任擔當。“舍間不必爭強勝,和睦相鄰不相爭。”從修身律己角度警勸,詮釋和睦鄉鄰、正本清源的“清”親之道。“賴有百姓護藝根,拒收厚禮饋真心。”從藝德堅守角度警勸,詮釋感恩回饋、不貪私利的“廉”守之德。劉道榮勉勵大學生要心懷愛國之心,勤學苦練、清白做人、干淨做事,為祖國的復興和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該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實踐活動以“永城吹打”非遺為依托,緊扣“思政+實踐”教育理念,引導青年學子在與傳承人面對面的交流中,深切感悟非遺匠人淡泊名利、清廉守正的高尚品格,體會非遺裡的清廉底蘊與家國情懷,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廉潔價值理念。
據悉。未來,該學院將繼續以“三下鄉”實踐活動為紐帶,探索非遺傳承與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融合路徑,讓青春力量在守護文化根脈、涵養清風正氣中綻放光彩,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康慧、凌孟華、丁沐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