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邊關思政課:哈尼族青年返鄉創業的“青春感動”

清晨,雲南省綠春縣鬆東村的茶山籠罩在薄霧中,哈尼族青年白來山踩著露水走進了茶園,他的指尖輕撫過嫩綠的茶芽。15年前,他懷著“英雄夢”穿著軍裝走出這片大山﹔如今,他換上了沾滿泥土的膠鞋,帶著鄉親們在茶香中蹚出一條致富路。
連日來,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行進邊關思政課”社會實踐團走訪了邊陲的多個民族村寨,實地調研了幫扶車間、茶廠企業、民族群眾,實踐團不僅看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邊疆故事,也在邊關最基層的實踐中長才干,受教育。
邊關茶山的“綠春飄香”
綠春縣地處哀牢山南出支脈西端,為中山峽谷地貌,是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走出大山需要勇氣,回到大山更需要魄力。白來山退役之后,還曾在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擔任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四年,但家鄉情感驅使及鄉親致富渴求讓他決然選擇了離開。他帶著全部積蓄和50萬元創業貸款,回到家鄉開啟了創業之路,創立沁靈茶業有限公司,打造“鬆東壹號”白茶品牌。
白來山依托就業援助政策,帶領團隊實施“黨建+企業+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推動低效台地茶園向立體生態茶園轉型,通過建立標准化生產車間、改良種植技術,帶動146余戶農戶實現增收。茶園建設為當地脫貧戶等重點群體創造了每畝年120-200人次的務工機會。近三年來實現區域茶產業產值增長30%,2024年發放農戶鮮葉款超95萬元,戶均增收6785元。企業不僅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還定期舉辦茶園管理、採茶技能、深加工技術等培訓,累計培育“新農人”上百人次,讓老茶山煥發新生機。
作為土生土長的哈尼姑娘,“瑪玉姑娘”李健英大學期間就系統學習了茶樹栽培與制作工藝,見識到了現代科技對於茶葉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2017年10月,她毅然踏上返鄉創業之路,成立公司與合作社,構建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鏈條產業,立志要讓綠春的特色資源“活”起來、“走”出去。如今,合作社已吸引了183戶茶農加入,合作社年加工茶葉量達20噸高端茶,相較於傳統制作方式,產量增長了60%。
實踐團師生們跳起了哈尼樂作舞。賈茜攝
定點幫扶的“眾力托舉”
沁靈茶業、“瑪玉姑娘”都是重慶大學定點幫扶的代表,其發展與成長見証了重慶大學與綠春縣從定點扶貧到定點幫扶的有效成果,充分挖掘、激活地方資源,突出綠春特色和重點,帶動民族群眾增收,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好拓展好,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鮮活案例。
如協助沁靈茶業以“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初心,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旺、聯農帶農”的鄉村振興特色路徑。2024年9月29日挂牌“重慶大學紅茶發酵技術示范基地”,利用紅茶發酵技術幫助沁靈茶業“鬆東壹號”紅茶在2024年全國第一屆“茶錄傳承”茶王大賽斗茶活動中榮獲紅茶金獎(第一名)﹔針對廠房不規范、生產能力不足、沒有品牌方向等問題,獲得重慶大學退役軍人創業幫扶資金,幫助改善生產設備、廠房整改、品牌設計,完成正規化廠房建設取得生產許可証、提高了日生產能力,2024年聯農帶農涉及4000畝茶園,直接受益86戶500余人增收﹔重慶大學校友企業、重慶妙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贈功能營養液推動“鬆東1號”低效茶園提質增效項目,技術土壤改良、增加葉酸含量,提高產品品質,厚葉增綠抗病等。
李健英在談起重慶大學幫扶時說,老師們為她提供了先進的制茶設備,徹底解決了傳統鐵鍋炒茶時火候不均的難題,將茶葉含水率的控制精度提升至±0.5%,極大地提高了茶葉品質的穩定性﹔在茶葉制作工藝方面,幫助建立起標准化的清潔車間,讓茶葉制作過程更加科學規范﹔品牌宣傳上,專業的品牌策劃團隊深入挖掘哈尼族文化內涵,提煉出“瑪玉姑娘”這一極具特色的文化IP﹔設計出的包裝巧妙融合了竹編、土布等民族元素,同時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讓家鄉的茶葉在市場上更具辨識度和競爭力。
綠春縣吳炯副縣長介紹,僅對於沁靈茶業,從2024年5月至今,包括王樹新校長、饒勁鬆副校長帶隊,重慶大學先后有23次團隊來訪幫助或進行實質性推動,現場推進學校科技賦能綠春茶產業提質增效、打通消費渠道助力產業發展等工作,研究進一步發揮學科優勢,為綠春規上企業科技攻關提供支撐。不僅讓沉睡的茶山煥發新生,更帶動周邊百余戶農戶增收致富,成為綠春縣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
實踐團師生體驗採茶現場。李燦攝
火熱實踐的“青春感動”
“行進邊關思政課”社會實踐團此次走訪調研了沁靈茶業有限公司、綠春縣戈奎鄉蝦芭時光生態農場、綠春雲上迷客農旅有限公司等。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黨支部支委黎一達深有感觸地說:“在綠春縣的崇山峻嶺上,這堂生動的‘大思政課’引導我從基層感悟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深意:隻有扎根基層,才能觸摸中國式現代化的脈搏。”
實踐團成員、2023級碩士生羅榮說:“作為一個同樣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在白來山大哥、“瑪玉姑娘”李健英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份對故土的深情,那份永不言棄的堅韌,以及將個人理想融入鄉村振興的擔當。這比走出大山更需要勇氣,也更有意義。”
在沒有任何的安排下,本次社會實踐團的四名研究生同學洪小清、楊曉君、黃楚宸、宋昕怡在當天晚上自發地通宵制作了《理響青年》短視頻,以“強國有我”的真切心聲與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此次“行進邊關的思政課”的“青春感動”﹔實踐團隊本碩博同學們主動開展了兩場綠春助農直播活動,有來自網友詢問真實感受時,主播同學們直呼“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邊疆的民族青年代表以對家鄉的執著熱愛和帶動鄉鄰的致富擔當,不懼風雨,不負時代,義無反顧地返鄉創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現實追求和深切願景,做到了知行合一,最能打動實踐團同學們的心,觸動他們對未來價值追求的深入思考與選擇。”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凌曉明認為,隻有立足基層實踐,散發時代氣息,思政教育就會變得有觸感、有溫度、接地氣,才能激發青春力量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到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中,從而達到塑造靈魂、塑造新人的目標。
實踐團在沁靈茶業產業園現場。蘇泓羽攝
數字營銷專家、重大新聞學院馬二偉教授通過此次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后,還分別對茶山生態旅游觀光、茶葉深加工以及茶葉產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提供了詳細咨詢指導,為綠春縣茶葉產品提檔升級、茶葉全產業鏈發展規劃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下一步,將在學校支持下,以項目制的方式,力爭把綠春的茶葉品牌推廣做實、做深,讓幫扶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張源、洪小清、盧奕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