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濯水鎮探索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濯水鎮緊扣“天理良心”誠信文化內核,通過非遺活態傳承、業態創新升級、品牌節會引流等舉措,探索出一條“文化賦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特色發展路徑。
從靜態展示到沉浸體驗
在濯水古鎮的石雞坨土陶工坊,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沛良正手把手指導游客拉坯塑形﹔在不遠處的古戲台上,后河古戲傳承人龔繼明帶領戲班正在排練新編劇目《天理良心濯水人》,鏗鏘的唱腔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喝彩。
“我們將傳統后河戲與現代元素結合,讓這門古老藝術煥發新生。”龔繼明介紹。
像這樣的非遺展演,在濯水古鎮已成常態。
近年來,濯水鎮通過“基地+傳承人+體驗項目”三位一體模式,推動非遺從櫥窗走向生活:
建強傳承陣地:建成石雞坨土陶、后河古戲等13個非遺工坊,其中“非遺市集”入選重慶市“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土陶傳承人劉沛良不僅開設大師工作室,還被聘為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帶動50余名村民就業。
創新活態體驗:在古鎮核心區打造“非遺一條街”,游客可參與土陶拉坯、西蘭卡普編織等互動項目。今年端午期間,土家族苗族服飾旅拍項目供不應求,日均吸引超500人體驗,帶動周邊商戶增收20%。
IP化開發:石雞坨土陶“對杯”入選重慶市外事禮品名錄,《濯水綠豆粉》登上新華社《千城早餐》欄目。故裡文創工作室開發的“濯水十景”明信片等產品,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目前,濯水鎮擁有市區級非遺項目16項、傳承人21名,數量居全區鄉鎮之首。
從觀光游到深度游
每當夜幕降臨,古鎮廣場上的篝火晚會就成為最受歡迎的“保留節目”。由當地群眾自發組織的民俗表演隊,今年已舉辦篝火晚會58場,累計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
“我們不要專業演員,就是要讓游客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土家風情。”表演隊負責人介紹說。
“白天逛古鎮,晚上住民宿,參加土家篝火晚會,清晨還能體驗滑翔傘——濯水讓我來了就不想走!”來自湖南的游客李女士感嘆。
針對“過夜游”比例低的短板,濯水鎮以“文旅+”為抓手,推動業態迭代升級:
“文旅+體育”:引入滑翔傘等戶外體育項目,2025年“綠水青山”中國休閑運動挑戰賽吸引全國3000余名選手參賽,直接拉動消費超800萬元。
“文旅+夜經濟”:發動群眾和文藝愛好者參與,打造土家篝火晚會等夜間項目,五一期間民宿入住率達95%,均價較平日翻番。
“文旅+美食”:黔江雞雜美食文化節帶動周邊餐館日均營業額增長50%,非遺美食綠豆粉年銷量超10萬斤。
2025年,濯水鎮新增精品民宿6家、特色商鋪12個,滑翔傘項目運營在短時間內即收回成本。
從區域流量到全國聲量
如何讓“養在深閨”的古鎮走向全國?黔江區的答案是“大活動+新媒體”雙輪驅動:
節會引流:連續舉辦“中國第一鵲橋會”“雞雜美食文化節”等IP活動,2025年累計吸引游客超60萬人次。央視《小康中國·千城早餐》對濯水綠豆粉的報道,帶動相關產品銷量增長3倍。
全網營銷:發動群眾擔任“濯水推薦官”,抖音話題、濯水非遺新玩法等播放量突破50萬。退役軍人創立的“故裡文創”工作室,通過小紅書推廣文創產品,月均訂單量猛增。
“未來,我們將持續推進旅游大鎮、文化名鎮建設,在保護好古鎮千年文脈的同時,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濯水鎮主要負責人表示,隨著水上樂園體育競技公園、花田停車場等項目的建成,濯水的文旅融合之路將越走越寬。 (譚登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第十屆“創客中國”重慶市區域賽項目征集收官
- 人民網重慶8月1日電 (劉政寧、姚於)日前,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消息,第十屆“創客中國”重慶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創客中國重慶區域賽”)參賽項目征集階段收官,共有662個高質量創新創業項目報名,較上屆同比增長13.9%,創下賽事歷史新高。 據了解,大賽自啟動以來,組委會面向全市廣泛征集項目,精心組織形成了濃厚參賽氛圍。…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