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

執法頻次減少 數字賦能增效 永川區大力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輕裝上陣謀發展

2025年08月08日11:4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8月7日,重慶中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數控機床精准切割著汽車變速箱齒輪。公司負責人游毅拿起一枚剛下線的齒輪,向記者講述起近期的變化:“以前每個月要迎接不同部門的檢查,自從區內推行每月最多查一次后,我們把更多精力投到生產上了。”

游毅的感慨背后,折射出永川區緊盯涉企執法這塊“硬骨頭”所做的探索創新——通過檢查頻次做“減法”、監督力度做“加法”、數字賦能求“增效”,全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輕裝上陣,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全速前進。

聯合執法

入企檢查頻次總體下降60%以上

6月17日清晨,位於鳳凰湖工業園區的重慶春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大門前,保安老李反復核對來訪登記本上的名單——這一天,區應急管理局、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高新區管委會四個部門執法人員將在不同時段到企檢查。而過去,完成這四次檢查的跨度可能需要兩個月。

公司負責人李繼鵬翻開手機裡的日程表:“現在執法部門提前溝通協調,集中安排檢查時間,我們隻需配合一次就能完成各項檢查,生產計劃不用屢次調整。”

上午9點,區市場監管局和區生態環境局的執法人員准時抵達,一組直奔廠區檢查特種設備運行記錄,另一組攜帶設備前往廢水、廢氣排放口開展監測。中午11點半兩組檢查結束,執法人員在會議室與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溝通后離開。下午2點,區應急管理局的執法人員到現場查看設備生產線及工人防護用品發放使用情況,高新區管委會的執法人員則在辦公室查閱安全生產教育培訓、隱患排查、應急演練等相關資料。

高效的聯合執法模式,源於永川區推行的“2+N”全域覆蓋“綜合查一次”監管體系,旨在將“分散執法”變為“集成服務”,讓企業從“應付檢查”轉向“專注發展”。

今年5月,永川區創新出台《規范園區涉企行政檢查工作制度(試行)》,在園區試點運行“綜合查一次”聯合檢查模式。經過兩個月實踐打磨和經驗總結,《永川區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綜合查一次”工作制度》正式實施。

該制度明確,每月底由區司法局統籌各執法單位,對園區828家企業和城區所有企業的次月執法檢查計劃推行強制聯合檢查,嚴格控制臨時檢查審批﹔對於城區外的鎮街,則通過“執法+監督”數字應用中的“綜合查一次”場景清單,統籌開展轄區范圍內的涉企聯合檢查。

據統計,該制度實施至今,永川區入企檢查頻次總體下降60%以上。

閉環治理

盯牢執法“自由裁量”

7月17日下午,永川區營商環境數字監督駕駛艙內,系統突然發出急促的預警提示音,屏幕上彈出一條行政處罰疑點信息:“區文化旅游委存在疑似影響營商環境的情況,請予核實。”

區司法局行政執法協調監督科工作人員立即調取相關案件卷宗。經核查發現,區文化旅游委在對某企業進行行政處罰時,對於法律規定“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的違法行為,擅自增加了“警告”的處罰種類。

7月21日,一份《行政執法監督意見書》送到了區文化旅游委負責人的辦公桌上。意見書不僅指出了處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附上了相關法律條文和整改建議。

接到意見書后,區文化旅游委對案件具體經辦執法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並組織全體執法人員開展專題培訓。同時舉一反三對同類案件展開全面自查,切實增強執法人員法律適用及自由裁量等方面的能力。

這起案例的快速處理,得益於永川區建立的執法監督閉環機制。全區各執法部門堅持刀刃向內,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在此基礎上,區紀委監委創新上線運行“數字監督駕駛艙”,緊盯執法檢查中“多頭檢查”“類案不同罰”等問題,依托“違反綜合查一次要求”“相同處罰事由相同處罰依據不同處罰金額”等14個預警模型,已精准預警186次。

區紀委監委還與區司法局密切協作,構建起“線上交單、部門接單、司法核單、復查銷單”的監督閉環。通過這一機制,核查發現“適用裁量基准不規范”“適用法條錯誤”等問題19個,推動區經濟信息委等部門建立《重大安全問題移交》等制度機制4個。區司法局建立起全區《涉企異地執法工作台賬》《涉企行政罰沒案件台賬》等7類台賬,組織評查涉企普通程序處罰案卷240份,核查區紀委監委移送的“類案不同罰”問題線索530多個。

數字賦能

對守信企業“無事不擾”

前不久,重慶太平洋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迎來一次執法檢查。與以往不同,執法人員沒有直接進入廠區,而是拿出移動終端對大門處張貼的 “渝企碼”輕輕一掃。企業的基本信息、信用等級、歷史檢查記錄等數據立刻出現在屏幕上。

“以前迎檢查要准備不少材料,現在‘一掃皆知’。”公司副總經理沙光榮拿出手機掃了掃執法人員的執法碼,人員相關信息也一覽無余。

半天檢查結束后,沙光榮通過渝快辦為本次執法檢查在線打分,毫不猶豫點了“滿意”。“各種數字應用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企業也有了更多發言權。今年區內開始將信用信息作為檢查依據,我們企業信用等級是A級,檢查頻次相對更少了。”

今年來,永川區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全面推廣“執法+監督”數字應用,全區42個執法領域實現行政檢查、行政處罰等執法活動“一網通辦”。通過流程再造、數據賦能,執法效能顯著提升:普通程序辦案環節大幅減少,程序性辦理時間由平均2天縮短至4小時,簡易程序辦案時間由平均30分鐘縮短至10分鐘。同時落地“信用+執法”綜合場景,全區“‘信用+執法’綜合場景實施率”達100%,調用信用模型檢查150余次,對守信企業“無事不擾”,對失信企業“利劍高懸”,以差異化監管助力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永川區司法局負責人表示,將深耕涉企執法改革,持續強化執法監督,依托“執法+監督”數字應用實現全流程線上辦案,讓執法檢查減量提質,不斷為企業減負賦能。(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周尤)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