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信:守護工業文化遺產 構筑現代應急網絡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歲月荏苒,山河無恙,但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從未被遺忘。在抗戰時期的重慶,正是依靠一條條隱秘而堅韌的通信線路,無數重要信息得以及時傳遞,為防空部署和人民生命安全筑起看不見的“防線”。
通信生命線的起點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天星橋街道福源山庄背后,有一處隱秘的山洞式電台遺址。該電台始建於1937年,於1940年落成,由四條隧道構成。抗戰時期,為了躲避敵機轟炸,電台的所有設備均隱藏在山體隧道之中,對外高度保密,這裡作為山城的重要通信樞紐,在暗中默默運轉。
電台遺址。馬春鵬攝
“當時正值重慶大轟炸期間,這個電台對防空通信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電信重慶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電信)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遺址內保存的落成石碑可以確認,該電台曾是原國民政府交通部專門建設的無線發話台。作為抗戰大后方通信生命線的一部分,這座珍貴的通信遺產,見証了我國信息通信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由於長期涉密,這處電台遺址知道的人並不多。新中國成立后,電台遺址移交郵電部門管理,如今由重慶電信負責日常維護。2019年,國務院國資委將其列入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信息通信行業)名錄,在全國僅20處通信遺產入選,也是重慶通信行業唯一入選地。這份榮譽既凸顯了遺址的歷史價值,也讓沉寂多年的“戰地電波”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守住舊址 留住歷史
“我們有責任把這樣的通信遺產保護好。”該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電信將該遺址的維護納入日常工作,安排專人定期巡查隧道及周邊環境,清理雜草淤泥,檢查結構穩固,確保遺址安全完好。遺址現場還設置了簡介牌,對四條隧道的布局結構和歷史背景予以說明,供參觀者學習了解。
電台設備。馬春鵬攝
作為重慶市保存最完好的抗戰通信遺跡之一,該遺址在重慶電信的精心管護下基本保持原貌。1至4號隧道的洞口、露天步道、機房和休息室以及奠基碑和落成碑等設施仍保持完好,各隧道入口加裝了鐵門,隧道內鋪設了照明設施,石碑上方設置了防雨遮棚。同時安排人員定期開展現場巡查、清潔養護和隱患排查,確保遺址安全無虞。
在2019年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名錄后,重慶電信一方面積極籌備將遺址申請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完善法律層面的保護措施﹔另一方面組建專業團隊,制定遺址的保護利用規劃,並持續征集相關實物和史料,讓塵封的通信遺產煥發新生、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眼下,我們正在著手規劃以該遺址為核心的工業遺址博物館建設。”該負責人介紹,規劃設有“時空走廊館”“技術過往館”和“展望未來館”,系統展現通信發展歷程,兼顧教育功能與公眾參與。“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平台,讓遺址‘發聲’,讓記憶‘發光’。”
電台遺址。馬春鵬攝
空天地協同 構筑通信新網絡
抗戰時期播撒下的通信火種,在新時代轉化為應急通信保障建設的不竭動力。
2025年初,中國電信成立專業的應急通信有限公司,並在重慶等地設立分公司。重慶電信將原有機動應急通信局與應急通信公司重慶分公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統一運作,打造聽黨指揮、創新領先、能力一流、社會認可的應急通信保障體系。
中國電信重慶機動應急通信局。重慶電信供圖
目前,重慶電信配備各類應急通信保障車輛18輛,包括衛星基站車、短波電台車、衛星通信車、應急發電車等,前置部署於渝西、渝東南等區域﹔同時還擁有系留式通信無人機、視頻偵察無人機、衛星便攜基站、天通衛星電話等裝備。依托空地協同的技術手段,重慶電信基本建成了空中有無人機巡航、天上有衛星鏈接、地上有光纜和基站覆蓋的立體應急通信網絡。
應急通信車輛。重慶電信供圖
在歷次重大任務中,這支應急通信“尖兵”屢經考驗:無論是服務大型賽事活動,還是馳援洪災、山林火災等災害現場,都能第一時間架設通信生命線。
為全面提升實戰能力,重慶電信還常態化開展各類應急通信演練,從區縣防汛到跨省聯動再到川渝聯合演練,不斷錘煉隊伍技術和協同能力,在新的征程上履行央企的責任與擔當。(馬春鵬、周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