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千年黃連“苦產業”變身富民“甜引擎”

盛夏時節,武陵山區熱浪翻涌。在石柱縣六塘鄉三坪村,農民們正在黃連種植基地裡忙碌。小拱棚下,黃連苗破土展葉,孕育著增收的希望。
石柱種植黃連歷史悠久。史料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年),石柱曾“上貢黃連十斤”。元末明初起,當地開始人工栽培黃連,至今已有近700年歷史。
如何讓傳統藥材變身富民產業?石柱給出的答案是全產業鏈的升級創新。為此,石柱縣黃連科研中心聯合高校、院所持續開展技術攻關。
工人正在分揀黃連。石柱縣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石柱縣黃連科研中心的試驗田裡,玉米與黃連高低錯落、分層生長。“這是糧連套種新模式,”負責人介紹,“玉米可為黃連遮蔭,又不與其爭空間,平均每畝能為農戶增收1000元。獼猴桃與黃連套種,每畝增收可達2000元。”
此外,無性繁殖技術通過種質提純,將平均畝產提升至400公斤﹔熟地小拱棚種植技術則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位於黃連核心產區黃水鎮的旺隆黃連科技有限公司,是石柱黃連產業的龍頭企業。公司推行“龍頭企業牽頭、科研支撐、基地示范、農戶參與、合作社組織”的模式,建成1.5萬余畝通過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証的種植基地,其主導搭建的石柱黃連溯源系統,覆蓋了從環境評估、種植管理到收購加工的全鏈條,有力支撐了標准化基地建設。
“石柱是藥用黃連品種‘味連’的唯一原產地。”旺隆公司經理彭平安手持黃連樣本介紹:“我們還統一提供農資和技術培訓,就是要讓鄉親們種出好黃連。”
夏日午后,位於黃水的中國黃連市場,電子交易大屏實時跳動,全自動過磅系統與智能安防無聲運轉。這座集交易、檢測、倉儲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市場,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定點的黃連交易市場。
2018年迄今,中國黃連市場以其規范管理、舒適環境和完善功能吸引客商,使得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加之近年來黃連種植產業飛速發展、市場條件不斷完善,七年間,黃連價格從每公斤100元攀升至350元。而今,更是有320余家經營戶在此交易,年交易額超10億元。
伴隨產業發展,黃連農耕文化傳承與保護同步推進。2021年建成的石柱黃連農耕文化博物館,系統展示種植歷史、生產流程與創新成果,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館內展板顯示,黃連產業已累計完成市級以上科技項目30余個,獲發明專利40余項,開發上市以黃連為原料的中成藥、中獸藥、保健品和日化品20余種。黃連的價值鏈正從原料向多元產品不斷延伸。
通過技術創新、基地建設、溯源應用和產品開發,石柱縣構建起覆蓋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的完整產業鏈。目前,石柱縣黃連種植戶超過1萬戶,常年保有種植基地7.2萬畝,年產量超3600噸,種植規模和產量佔全國60%以上,以黃連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更是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產品更遠銷海外。
市場辦公室主任吳棟梁介紹:“石柱20%-30%的黃連出口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70%-80%銷往四川成都、廣西玉林、河北安國等國內藥材市場。”
下一步,石柱計劃將黃連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著力打造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的年產值超50億元的中醫藥產業集群,建設全國知名的特色中醫藥康養目的地。(方婉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疆電入渝”工程輸送電量突破50億千瓦時
- 人民網重慶8月15日電 截至8月15日3時,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疆電入渝”工程)自6月10日投運以來,累計輸送電量突破50億千瓦時,單日最大輸送電量近1億千瓦時,約佔重慶全市日均用電量的五分之一,為重慶能源保供和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重慶送變電公司員工在嘉陵江畔開展“疆電入渝”工程受端500千伏配套工程(二期)跨江組塔。…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