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相伴至金婚:她守護癱瘓丈夫41年

2025年08月15日15:55 |
小字號

全家福合照。

全家福合照。

在武隆區鳳山街道紅豆社區一處老居民樓裡,時光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鍵,這裡藏著無數尋常人家的故事,其中最動人的一段,當屬張金芬和陳久林夫婦。從少年到白頭,他們攜手走過了近半個世紀。自陳久林意外受傷癱瘓后,張金芬就成為了丈夫的“專屬護工”,她用41年如一日的堅守,書寫著關於愛與責任的動人故事。

病榻前的相守

推開臥室的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張靠牆的護理床,床尾緊挨著的就是張金芬的床,兩張床靠在一起,像一對依偎的伴侶,訴說著半個世紀的相守。護理床的床頭立著一根磨得發亮的竹竿,它是陳久林延長的“手臂”:勾一勾被子,按按電視開關。護理床床頭的小桌上老式茶壺裡插著吸管,陳久林能自己喝水。

房間另一角,立著一個塞得滿滿當當的櫃子,裡面整齊碼放著生理鹽水、酒精、雙氧水等藥物,記錄著漫長的護理歲月。房間陳設雖然老舊,卻被張金芬打理得干干淨淨,空氣中聞不到一絲久病沉疴的氣息。77歲的陳久林精神矍鑠,一頭短發依然烏黑,牙齒也沒有掉一顆。他開玩笑說:“之前有人進這屋來,看我躺在床上,還問‘你是感冒了嗎,在這屋睡起’。”

陳久林如今的身體狀況,離不開妻子張金芬多年的精心護理。“一早上水都要端兩次,先把牙刷了,倒掉臟水,又端水來擦手擦臉,隔一天要給褥瘡換一次藥,這套搞下來每天早上起碼要一個小時,還要給他洗頭、擦身上、換鋪蓋……”更揪心的是,陳久林從胃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連最基本的飽餓感都已消失,張金芬需要不停地為他揉按腹部,才能艱難地幫助他排便。

最費力的事還屬給陳久林翻身。他因長期臥床肌肉萎縮,坐都坐不穩,身上難免生褥瘡,翻身時既要用勁,又不能壓到傷口。張金芬嘆氣說:“翻身是最‘扎實’的活兒,得把被褥墊好,抵腳的也墊好,身體各處都塞妥當。他墊的氣圈也不同,白天平躺著睡,用的是圓氣圈﹔晚上側著睡,就換長氣圈。”

陳久林從小身體不好,有慢性支氣管炎,他自己都打趣:“也不知道我是怎麼當上兵的,從小每年都咳嗽,就招兵那一年沒咳嗽,居然就考上了。”他冬天總覺得冷,孩子們就在臥室安了暖氣片﹔冬天容易咳嗽,家裡又備上了制氧機。去年他因肺大泡住院兩次,輸了8瓶白蛋白才挺過來。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張金芬的操勞,她說:“自從他生病后,護理的事一直是我經手。就算住院也是我自己來,護士沒我這麼細致。”

厄運突至,生活艱難

時光回溯到1984年那個噩夢般的一天。彼時,陳久林退伍后在剛成立的武隆運輸公司擔任汽車修理工。事發前一晚他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趕去修理故障車輛。工作完成后,疲憊的他坐上了那輛修好的車返程。誰知車輛行至文復鄉斷頭崖時突然翻車,后座打盹的陳久林被巨大的力量狠狠拋出了車外,從300多米高的盤山公路直墜入下方的烏江岸邊。同車6人中,3人遇難,2人輕傷,唯有他重傷癱瘓。事發后家人帶著他在涪陵、重慶輾轉求醫,兩年后傷勢才勉強穩住。

出事時,大女兒剛7歲,小兒子才3歲。“那幾年很造孽、很造孽、很造孽,是要好造孽就有好造孽。”回憶起那段暗無天日的歲月,張金芬至今仍覺苦澀,“娃兒聽到別人喊爸爸就要哭,在街上看到走路像他的人也要哭。”那時的她,一邊要照顧癱瘓的丈夫,一邊要拉扯兩個孩子,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為了給丈夫治病,她四處做臨時工維生,孩子的學費要找娘家借,過年才舍得買半邊豬頭改善伙食。

陳久林出事后,有朋友勸張金芬離婚重新組建家庭,她都沒同意:“我是這麼想的,結了婚他不要我是他的事,反正我不會離婚。”為了護理丈夫,她從120斤瘦到不足100斤,卻從沒說過放棄。陳久林髖關節的傷口四十多年沒愈合,骨頭一直露在外面,全靠張金芬細心照料才沒爛穿。她買來竹簽自己做成棉簽,每天小心翼翼地伸進傷口清理,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飽含著她對丈夫深深的愛與不離不棄的決心。

從青春到白頭

在張金芬的手機裡,存著許多老照片,藏著夫妻倆的珍貴回憶。空閑時她總愛翻出來看:“這是他當兵時照的,這是我們倆的合照,這是那年照的全家福……”她至今記得陳久林入伍的日子——1969年12月18日,像記得自己的生日一樣清楚。

陳久林服役時是一名工程兵,跟隨部隊轉戰各地,他參與過四川映秀電站的建設,也曾在葛洲壩水電站揮洒汗水。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會給張金芬寫信,一封封書信帶著思念與牽挂,像是用文字牽著她的手,一同“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最讓張金芬難忘的是1976年,陳久林當時隨部隊駐扎在河北遷西縣,參與修建潘家口電站。難得的假期裡,陳久林帶著張金芬去北京游玩,兩人手牽著手漫步在首都寬闊的大街上,那時毛主席還在世,他們也都還青春年少。“我們談戀愛6年才結婚,在當時算很長了。”張金芬笑著說,“陳家條件很困難,我爸爸一直反對。后來有次我生了病,是他一直照顧我,這才讓我下定決心嫁給他。”

1976年兩人結婚,婚后的陳久林,是個十足顧家的好男人,每次回家都大盆小盆端著全家的衣服去河邊洗,引得別人開玩笑喊他“耙耳朵”。張金芬在單位擔任伙食團長時,也是陳久林默默拉著小推車,一趟趟幫忙送米送面。

回憶過往,感慨中總帶著甜蜜。現在孩子長大成人,各自組建了小家庭,家裡又隻剩下老兩口。如今的生活,雖然清貧簡朴,粗茶淡飯,卻也有滋有味。陳久林有時候躺在床上也唱唱歌,看看電視,玩玩女兒買的平板電腦。老兩口在家有說有笑,他們這一輩子從來沒為錢吵過架,可是擺龍門陣時總愛犟幾句,有時候拌嘴生氣了,又像小孩子一樣很快就和好。

張金芬愛出汗,陳久林能碰到就會幫她擦,她夜裡咳嗽,也有人第一時間關切她被子有沒有蓋好。陳久林時常對孩子們念叨:“你不拿給我吃都要得,要對你媽好,你媽是我們三個人的恩人。”這對老夫妻也常常帶著歷經滄桑的豁達互相打趣,陳久林有時說:“我想的是自己先走,給老伴輕鬆點,少拖累她幾年。”張金芬則會笑著揭穿他:“別看他這麼說,其實他是個怕死鬼哦!”言語間充滿了默契與了然。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對夫妻用四十九年的相守,把愛寫成了日常。從青春年少到白發蒼蒼,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隻有柴米油鹽裡的不離不棄,風雨半世紀,相伴至金婚,這份愛意早已比黃金更堅貞。(記者 陳思言)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