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底線思維 全方位增強城市本質安全能力

嘉賓
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 宋平
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顧建峰
巫山縣委書記 曹邦興
市地礦局208地質隊地災防治研究一院總工 周灝
主持人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朱婷
市委六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底線思維全方位增強城市本質安全能力,持續完善直達基層末梢的城市安全風險全量閉環智控體系,著力健全以防為主的風險隱患監測預警、排查化解機制,有力保障城市運行各類風險日常情況下高效管控、極端情況下安全可控。
近年來,重慶扎實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全市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防控能力、城市安全運行自持能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礎上,重慶如何鞏固、提升城市韌性安全水平,全方位增強城市本質安全能力?就此,記者邀請嘉賓展開探討。
牢固樹立底線思維
下好風險防范“先手棋”
底線思維並非“被動守成”,而是主動預判風險、下好“先手棋”,強調的是防患於未然、化危機為轉機。
“目前,全市城市安全工作已實現防控范式從‘事后應對、被動處置’向‘關口前移、主動防御’轉變。”宋平表示,接下來,全市應急管理系統將全面落實全會精神,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重點圍繞安全生產、災害防治、城市生命線、公共空間安全,聚焦提升城市在逆變環境中事故災害預防、承受、適應、救援、快速恢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力打造政府“組織管理韌性”、災前“風險防御韌性”、災中“處置應對韌性”、災后“保障功能韌性”、智慧“數據運行韌性”和社會“共治共享韌性”,切實提升全市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防控能力、城市安全運行自持能力,帶動全市域本質安全水平整體躍升。
氣象部門是風險隱患監測預警的“第一哨”。顧建峰介紹,市氣象局依托數智氣象·四天系統,實現暴雨預警提前量達63分鐘。著眼預警信息的快速精准傳遞,建成了縱橫貫通的預警工作體系,連通26個市級部門和682個區縣部門,涵蓋102萬應急責任人,其中包含6.5萬基層網格員。同時,依托三級治理體系,打造“預警聯動一件事”,實現預警信息1分鐘直達基層責任人,大幅提高了預警效率和應急響應速度。
底線思維指引之下,如何保障城市運行各類風險在日常情況下高效管控、極端情況下安全可控?曹邦興表示,巫山作為三峽庫區首淹首遷區縣,城市先天不足,且地質條件復雜,地災點多面廣,潛在風險較多。
面對這些挑戰,巫山不斷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有序疏解組團人口密度過大、設施負荷超重、隱患點位集中等問題,提升風險緩沖能力。
具體措施包括,緊盯高切坡、地質滑坡、地下管網、沿江碼頭、長江航道等區域,持續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推動風險點位精准落圖,構建全域感知的閉環智控,實現風險管控從“憑經驗辦事”到“看數據決策”﹔同時,常態化開展排查整治,全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
聚焦老城區部分道路狹窄、停車場不足,車輛亂停亂放、人流擁堵易誘發次生災害等問題,優先對臨山、臨江、臨坡路段實施優化改造﹔暢通城市環線,加強巡邏管控,嚴查佔道停車行為,從源頭上降低因公共服務不足引發的矛盾風險,全方位守護城市安全。
構建主動防御體系
讓風險“看得見”“算得准”
鞏固與提升全市域本質安全水平,健全制度體系,夯實本質安全長效機制是關鍵所在。
宋平介紹,市應急管理局將體系化、機制化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工作,迭代升級應急管理六大體系,健全完善城市安全應急機制。
在風險防范方面,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防災減災救災固本強基“三年行動”,推動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落細落地。
救援力量建設方面,加強應急指揮、應急救援、支持保障三類隊伍和“常專群”三支救援力量建設,推動區縣、鄉鎮(街道)按規定落實應急救援隊伍人員配備。
同時,不斷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網格體系、安全生產舉報獎勵機制和災害成功預警避險轉移獎勵機制,深化城市安全和防災減災救災宣傳,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加強城市安全社會共治。
顧建峰表示,聚焦城市安全風險,重慶氣象部門將建立城市氣候風險評估制度,滾動更新暴雨、高溫、雷電、大風等氣象災害高分辨率風險地圖﹔推動基於氣象災害風險的基礎設施標准制修訂﹔落實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証強制性評估制度﹔深化超大城市復雜地形早期預警試點示范,加強早期預警技術研發和國際交流合作,為提升城市防災減災救災水平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撐。
曹邦興介紹,巫山採取多項措施抓實抓細地災防治工作:嚴格落實群測群防機制,構建“十戶聯防+村級聯動”網格責任體系,在全縣地災隱患點1035處,明確各級危岩地災責任人1500余名。
專業力量下沉,強化研判精度,駐守地質工程師、地災防治專職人員靠前駐守,發現險情后第一時間科學預判,“群測群防員前沿盯守、駐守工程師專業支撐、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的三級聯防體系逐步形成。
突出“平急結合”健全響應機制。建立以應急部門牽頭,氣象、規資等部門和26個鄉鎮(街道)協同,地災隱患點“一點一策”的“1+6+26+N”三峽庫區危岩地災應急救援體系。極端情況下,屬地政府開展“險情上報+群眾撤離+道路封鎖”,縣級部門聯合會商,縣政府分管領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市級三峽危岩專班全程指導,形成“鎮縣市”三級閉環。
周灝表示,從本質上提升城市地質安全水平,需構建“風險可精准預警、源頭可精准防控、應急可高效處置”的主動防御體系。
具體而言,讓風險“看得見”,要擴展現有隱患數據,以應對“極端天氣+人為活動”相疊加的極端綜合場景下潛在隱性風險﹔要風險“算得准”,可研發極端條件下的風險預測模型﹔從源頭控制風險,要將地質安全防控前置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對建成區高風險隱患點實施工程強化治理﹔還要搭建極端情景下的應急技術預案庫,針對典型災害場景預演處置流程,推動風險預判與應急指揮的自動聯動,實現分鐘級響應。
迭代升級應用場景
進一步提升“三斷”情況下應急能力
數字化和智能化是增強城市本質安全、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必然選擇。
宋平表示,將系統推進“數字應急”建設,加強智能化應用場景建設和迭代升級,開展應急智慧指揮體系建設,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應急救援數字化戰場,加強“衛星+370MHz+自組網”應急通信網絡建設,全面配備衛星、北斗和370MHz通信終端設備,提升“三斷”(斷路、斷網、斷電)極端情況下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顧建峰介紹,市氣象局將加快推進在重慶建設國家氣候觀象台,高標准集約化建設城市冠層監測、城市生態系統監測、大氣成分觀測、高影響天氣監測、地基遙感廓線觀測、基准輻射觀測以及衛星遙感監測等觀測項目,建成布局合理、定位准確、層次分明、功能完備的山地超大城市氣候多圈層綜合觀測體系,全面提升在城市規劃輔助、城市運行動態監控和城市災害風險管理等領域的氣候治理精細化水平,為城市安全運行提供精准的氣象數據支持。
三峽庫區作為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如何以數字化賦能進一步提升防治水平?
曹邦興表示,巫山將突出“數字賦能”強化治理實效,廣泛應用無人機、三維掃描儀、貼近攝影測量技術等新設備、新技術,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推動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系統實現三級貫通,通過IRS平台生成“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圖”,實現一屏掌控、一鍵智達、一貫到底。
周灝介紹,規資部門建成了三峽庫區首個地質災害動態風險管控平台,依托該平台數據,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預警監測,實現了從粗放到精准的預警轉變。接下來,將以科技賦能為核心,持續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精准性和時效性,為城市本質安全強化支撐。
重點是構建“空天地內”一體化的智能監測預警體系。依托地質災害動態風險管控平台,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地面傳感設備與地下微震監測等多種技術融合,實現對高風險區域的全天候、立體化動態感知,有效解決傳統監測中存在盲區、數據割裂等問題。
同時,將進一步優化預警模型,依托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極端天氣與地質災害的關聯預測模型,強化風險智能研判與動態預警能力,推動預警信息精准直達基層責任人和受影響群眾,提升應急響應效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智慧氣象賦能品牌升級 重慶讓氣候資源“變現”
- 人民網重慶8月22日電 (劉政寧、姚於)8月21日,第三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大會在重慶市奉節縣召開。本次大會以“挖掘生態產品氣候價值,釋放氣候經濟發展潛能”為主題,由重慶市氣象服務中心、四川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衛星遙感數字化應用創新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共同支持。…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