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鳳天路社區有支“鄰裡幫”調解隊,287名成員深入社區網格
巧用“加減乘除” 化解家長裡短

“鄰裡幫”調解員組織群眾共同議事。(圖片由受訪者供圖)
“來喝杯老鷹茶,我們慢慢說這個事情。”前不久,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鳳天路社區,“鳳調語順”調解工作站裡,“鄰裡幫”資深調解員張大春一句溫言暖語,讓因噪音影響睡眠的居民賴爺爺神情漸漸舒展。原本劍拔弩張的鄰裡糾紛,在茶香中得以平息。
這樣的場景正變得越來越常見。這得益於鳳天路社區“鄰裡幫”調解隊獨創的“加減乘除”矛盾調解法。這支由287名熱心居民、律師、黨員等組成的隊伍深入社區網格,將家長裡短的“疙瘩事”逐一化解。
需求做“加法”
把居民“煩心事”記成“明細賬”
“樓下下棋的聲音大得很,我怎麼睡得著?”近日,天驕年華小區的賴爺爺氣沖沖走進“鳳調語順”調解工作站。
張大春端來茶水,讓賴爺爺坐下慢慢說。
“架空層的棋子聲、說笑聲太影響睡眠……”賴爺爺喝了一口茶,把自己的煩心事一股腦全說了出來。張大春一邊認真記錄,一邊琢磨:調解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得先弄明白兩邊到底想要啥。
隨后,張大春來到小區架空層。石桌旁七八位大爺正圍著棋盤激戰,棋子拍在桌上“啪”的聲響,隔3米都震耳朵。
“王大哥,你們這棋局夠熱鬧啊!”張大春湊過去搭話。
“天熱了屋裡悶,這兒通風好,每天不來殺兩盤渾身不得勁!”王大爺笑著回應,手裡的棋子重重落下。
一來二去,張大春摸清了情況:賴爺爺需要安靜的休息環境,而棋友們則渴望一處方便交流的活動場地。兩種訴求看似對立,卻指向同一個核心——居民對舒適生活環境的向往。
“把居民的需求做加法不是空話,要像拾麥穗一樣,把居民藏在抱怨、爭執甚至沉默裡的訴求一個個撿出來、記清楚。”張大春提出了兼顧雙方的解決方案:棋友們將下棋時間調整到下午5點后,同時注意控制說話和落子的音量,避免打擾居民休息﹔小區物業則加快尋找更合適的室內活動點。
兩次調解后,困擾雙方的難題迎刃而解。
這場鄰裡糾紛化解的背后,藏著該社區化解矛盾的“加法”邏輯——不回避訴求,而是把各方需求精准收集、妥善整合,讓問題在源頭找到出口。
在張大春的筆記本裡,除了上門求助的糾紛,還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瑣碎的小事——誰家的空調外機噪音大,哪棟樓的垃圾分類點位置不合理……
“不光是找上門的,沒說出口的也得找。”張大春說,“鄰裡幫”踐行“需求加法”的核心要義就是通過居民意見箱、微信群和日常走訪等多渠道傾聽,將矛盾排查的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每個角落。
糾紛症結做“減法”
把矛盾“死結”解成“活扣”
推開家門,一股濃烈的燒烤油煙味直沖鼻腔——前段時間,這事困擾著天驕年華梅園居民。
“每天回家,窗不敢開、衣服不敢晾!”幾位住戶堵在調解工作站門口,拉著張大春倒苦水。原來,居民樓樓下的一家羊肉串店生意紅火,但未經處理的油煙肆意擴散,成了整棟樓的“心肺之患”。
矛盾看似是“油煙擾民”,內裡卻纏著死結:居民要健康生活,商戶要經營生存,若簡單強令關停,既斷人生計又激化對立。
張大春深諳“減法”之道——先減對抗情緒,再解核心症結。
於是,她聯合覃家崗派出所、司法所紅岩調解站、社區及物業,在小區院壩擺開“四方調解桌”。
第一步“減”情緒:紅岩調解站的律師以案釋法,說明大氣污染防治法中餐飲油煙排放的強制標准﹔派出所民警則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商戶合規經營是權利,居民的健康更是底線。”
第二步“減”症結:張大春抓住關鍵矛盾——油煙淨化設備缺失。他請物業現場測算管道改造可行性,社區同步提供政策補貼信息並幫忙聯系專業油煙管道公司。多方協商下,老板態度鬆動:“如果有指導技術,我願意出錢改造!”
第三步“減”阻力:司法所當場擬定調解協議:商戶請專業公司升級煙道,物業負責監督施工﹔社區動態監測並回訪,發現問題隨時拍照上傳。
在“鄰裡幫”看來,矛盾再復雜,只要精准剝離情緒干擾,聚焦核心訴求,就能讓“死結”轉成“活扣”。
看著重新打開的陽台窗戶,張大春感慨說:“做‘減法’就是把火氣濾掉,把道理篩出來,讓嗆人油煙化為煙火溫情。”
隊伍做“乘法”
讓調解力量實現“1+1>2”效果
“再這麼亂停,消防車都進不來”“小區裡的‘僵尸車’要清理,佔著茅坑不拉屎”“我提議跟隔壁商量下,晚上把他們的空車位租過來”……
鳳鳴香山小區的“停車難”,是塊公認的“硬骨頭”:車位缺口大﹔亂停亂放時常堵塞消防通道﹔有車族為搶位爭執,無車族憂安全隱患……鄰裡間為此吵了無數次,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這天,“鄰裡幫”的調解員們把議事桌搬進了小區,一場“圓桌會議”開得熱火朝天。
“來,都先喝口茶。這個事情,我們慢慢議。”“鄰裡幫”調解員周翠雲端起茶壺給大家續水,她身后,物業、業委會、居民代表早已坐定。
這是“鄰裡幫”的常規操作:調解不是“一對一”的和稀泥,而是把所有相關方拉到台面上,讓訴求看得見、問題擺得明。
果然,你一言我一語間,思路漸漸清晰。
律師當場解讀消防法中關於通道暢通的條款,打消了“先停車再說”的僥幸心理﹔老黨員結合過往調解經驗,提議先排查“僵尸車”,盤活閑置資源﹔業委會成員算了筆細賬:小區邊角地帶若稍加改造,能新增80余個車位﹔有居民代表補充:可以對接隔壁小區,錯峰租用夜間空車位﹔最終,物業提出升級“一戶一車”門禁系統,同時用臨停收費補充維修資金,反哺車位維護——一場協商下來,各方智慧碰撞出了“解憂”方案。
“以前吵翻天也沒用,現在大家湊一起,什麼都能解決嘛。”看著小區停車逐漸規范有序,業主老周心裡樂開了花。
這種“多方聯動”模式,正是“鄰裡幫”踐行的“乘法效應”,讓調解力量達到“倍數增長”的效果。鳳天路社區書記安淳說,這支隊伍把“各管一段”變成“攥指成拳”,讓治理有了合力。
病灶做“除法”
深挖矛盾根源防反彈
賴爺爺與棋友們的矛盾化解后,“鄰裡幫”又督促物業加快尋找室內活動點,業委會牽頭明確活動室設施設備維護、更新的責任主體、使用規則,形成《公共活動空間使用公約》﹔
燒烤店油煙擾民問題解決后,社區立即牽頭物業、商戶及居民代表,共同制定了《餐飲商鋪油煙排放管理公約》,明確商戶必須定期清洗維護淨化設備、物業負有監督巡查責任、居民享有“隨手拍”反饋通道的權利﹔
鳳鳴香山小區的停車方案確定后,社區督促物業特別加上了“每月公示車位使用情況”“每季度開一次評議會”的條款……
“調解不能隻解決眼前事,得除掉根上的‘病灶’。”這是“鄰裡幫”的共識。“除法”是其追求長效治理的關鍵——深挖矛盾根源,建立規則公約,力求“除”掉問題滋生的土壤,防止“舊病復發”。
“社區是個大家庭,勺子難免碰鍋沿。關鍵是要有個說理、解結的地方。”鳳天路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鄰裡幫”調解矛盾糾紛超300件,調解成功率達98%,后續回訪滿意度100%,且無一例復發。
如今在鳳天路社區,“有事就找‘鄰裡幫’”成為居民的口頭禪。這套“加減乘除”治理法看似簡單,卻彰顯著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智慧——“加法”主動收集民需,“減法”精准消解矛盾,“乘法”協同整合資源,“除法”長效鞏固成果。正如覃家崗街道的實踐所示,當治理“活水”精准浸潤基層末梢,和諧社會的根基自然愈加深厚牢固。(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黃喬 實習生 胡雲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智慧氣象賦能品牌升級 重慶讓氣候資源“變現”
- 人民網重慶8月22日電 (劉政寧、姚於)8月21日,第三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大會在重慶市奉節縣召開。本次大會以“挖掘生態產品氣候價值,釋放氣候經濟發展潛能”為主題,由重慶市氣象服務中心、四川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衛星遙感數字化應用創新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共同支持。…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