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芯”跳不息 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24小時探秘

4月1日,重慶長安汽車兩江工廠一廠區總裝車間,工人在檢查新能源車外觀。(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關鍵詞 智能汽車
核心提示>>>
重慶兩江新區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長安汽車智能網聯新能源技術的“智慧大腦”。
自2020年以來,這裡的研發團隊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慧動力三大核心領域,平均每個工作日提交近19件專利申請,速度居業內前茅。
8月15日,記者跟隨幾位研發尖兵的腳步,感受他們在這座“智慧大腦”中的日常。
07:00 智能座艙實驗室
科幻般的人車交互照進現實
早上7點,位於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的智能座艙實驗室,已開啟工作模式。
踏入實驗室,暗光環境下的測試區宛如科幻場景——一輛造型流暢的原型車靜置於光學測試專用暗室中央,工程師正借助AR眼鏡對中控大屏的顯示參數進行調試。
“需進一步優化亮度曲線,確保車輛行駛至隧道出口等光線驟變場景時,屏幕內容仍能清晰顯示。”工程師文瀟一邊觀察屏幕數據,一邊向身旁同事傳遞調試指令。此時,車外工作人員做出預設手勢,車內屏幕隨即被喚醒,導航界面自動彈出,同時響起柔和的語音問候:“早上好,需要導航去公司嗎?”
這一場景所展示的,正是長安汽車最新研發的多模態情感交互系統。該系統深度整合語音、手勢、眼球追蹤、人臉識別等多元感知技術,其核心支撐來自長安汽車自研的業界首個融合式“天樞”大模型。依托這一AI“大腦”,車輛具備了更強的環境理解與行為預測能力,為人車交互式駕駛及其背后支撐的中央決策大腦(AIEV)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當駕駛員以自然語言說出‘我要去觀音橋步行街’,車輛就可自主完成路線規劃、動態避障並平穩啟動,全程無需額外觸控或指令操作。”文瀟介紹,這類曾存在於科幻中的駕駛體驗,正通過技術研發逐步變為現實。
在實驗室研發區,多款形態特殊的顯示屏成為硬件創新的直觀載體。“這是與顯示器行業頭部企業聯合攻關的柔性曲面屏,能完美適配未來車型中控台的曲線設計﹔那邊採用透明材料的是A柱透明顯示裝置,轉彎時可將A柱遮擋的外部影像實時投射至內側,幫助駕駛員消除視覺盲區﹔還有智能車窗顯示技術,可將導航、車速等信息投射到前風擋,實現AR-HUD效果。”座艙顯示項目資深工程師逐一介紹。
目前,通過產學研深度協作,長安汽車研發團隊已攻克柔性屏在車輛顛簸環境下的抗震固定、透明屏在白晝強光下的可見性等多項工程難題。未來,這些創新硬件有望搭載於新車型。
硬件技術突破的同時,長安汽車在智能座艙軟件生態構建上同樣持續發力。早在2018年,其便啟動“北斗天樞”智能化戰略聯盟,聯合騰訊、科大訊飛等數十家行業頂尖企業,共同打造開放的車機操作系統與應用平台。
在高端品牌領域,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品牌借助與華為的深度合作,實現全系車型搭載基於HarmonyOS的鴻蒙座艙,已達成手機與車機在生態、數據層面的無縫銜接,為用戶帶來流暢的跨設備交互體驗。
14:30 汽車安全技術實驗室
硬核技術讓安全更有保障
當智能化賦予車輛更多主動控制能力,如何確保行駛安全,便成為工程師們日夜攻堅的首要課題。
在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的汽車安全技術實驗室,工程師董志華正准備進行一場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仿真碰撞測試。
測試場景被設定為極具挑戰性的夜間雨霧天氣,一輛測試車以60公裡/小時的速度沖向前方一個模擬行人的障礙物。
在模擬的昏暗光線和雨霧的干擾下,肉眼已很難辨識前方。千鈞一發之際,車載毫米波雷達和高清攝像頭已捕捉到危險信號。“嘀嘀”的警報聲在實驗室內響起,AEB在駕駛員反應過來前已自動施加全力制動,車輪死死“抓”住地面,最終穩穩地在障礙物前數厘米處停下。
董志華仔細記錄下制動距離、車輛姿態等關鍵數據。他指著屏幕上的結果說:“這就是我們全向防碰撞系統的威力。哪怕在大雨大霧、光線昏暗的條件下,車輛也能自動剎停,守護生命安全。”
據悉,經過無數次類似極限場景的測試與優化,長安多款量產車型都搭載了這套AEB系統。截至今年7月,僅某一款SUV車型的用戶AEB介入剎車次數就累計超過40萬次。許多車主在網絡留言稱,AEB真的很實用,幫助避免了事故。這也成為工程師們夜以繼日攻關的最大動力。
17:00 長安汽車綜合試驗場
終極“試煉場”造就智能汽車
智能汽車的研發不能隻在實驗室進行,還必須在現實測試中獲取大量數據。當天,記者驅車百余公裡,跟隨長安汽車軟件質量副總工程師豆劍來到位於墊江縣的長安汽車綜合試驗場。這裡是長安汽車驗証智能駕駛與整車性能的終極“試煉場”。
這座耗資30億元打造的試驗場,是全球罕見、中國唯一的丘陵地貌綜合汽車試驗場,其規模和復雜程度令人震撼。
“這裡匯集了全球各種典型的道路。”豆劍介紹,“包括高速環形跑道、最大60%坡度的坡道、模擬雨雪天氣的濕滑圓環等超過70種特殊道路,全面覆蓋用戶在實際用車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極端場景。”
數據顯示,這座試驗場每年要測試約4500輛車,累計行駛裡程超過2000萬公裡。豆劍打趣道:“我們的日常,就是用各種‘花式虐車’手段,來打造更強大的汽車智能底盤和智能駕駛系統。”
當天,他的任務是對一輛紅色的長安深藍S07測試車進行底盤與智能駕駛聯合標定。
隻見車輛緩緩駛上布滿坑窪的標准顛簸路面,在無人接管的情況下,懸架系統迅速響應,過濾掉大部分振動,同時智能駕駛系統精准地保持著車道和速度,整個過程行雲流水。豆劍緊盯著筆記本電腦上滾動的實時數據曲線,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微笑:“剎車響應及時,避震動作平順,系統判斷很准確!”
這樣的嚴苛測試,僅僅是長安智能駕駛研發流程中的一環。
21:00 新能源動力實驗室
守護電動“心臟”的澎湃與堅韌
離開長安汽車綜合試驗場,記者又驅車返回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抵達時已是晚上9點,夜幕降臨,研發中心大樓依舊燈火通明。
在三樓的新能源動力實驗室內,一場對電動“心臟”——動力電池的極限挑戰正在進行。
深藍汽車電池安全開發高級經理張友群隔著厚厚的觀察窗,緊盯著特殊環境艙內的一場測試。顯示屏上的溫度曲線正穩步下降——零下20℃、零下30℃、零下35℃……在足以讓普通電子設備“罷工”的酷寒中,艙內那塊長安汽車最新研發的動力電池仍在穩定地對外放電,各項性能指標並未出現明顯衰減。
五分鐘后,測試結束。張友群興奮地說:“電池的智能控溫系統工作正常,低溫衰減性能達標,在-30℃以下仍能高效工作!”
這意味著,長安汽車的電池技術已進一步擺脫了嚴寒環境對電動車續航裡程和充電效率的核心制約。
為了這一刻,張友群和同事曾經整個冬天都“泡”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黑龍江省黑河極寒測試基地,反復調試電芯的化學配方和BMS(電池管理系統)的熱管理策略,很多同事的手指都被凍得開裂。如今,技術指標再次優化,他們所有人都覺得值了。
目前,長安汽車已在重慶建立了先進的電池研究院,數百名來自材料科學、電子控制等領域的頂尖專家持續開展攻關。
除了電池,長安智慧動力團隊在混合動力領域同樣建樹頗豐。
在研發中心另一頭,一台集成了電機、電控和減速器的“超級電驅”總成正在台架上以極高轉速平穩運轉。現場負責人介紹,通過持續優化電磁設計和創新控制算法,這套電驅系統的峰值效率已經達到了95%。這意味著電池每輸出1度電,就有高達0.95度電能夠毫無損耗地轉化為驅動車輪的動力,這一效率在行業內處於絕對的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擁有深厚技術積澱的傳統發動機團隊也沒有停下腳步。長安汽車自主研發的藍鯨系列發動機在持續迭代升級的同時,與高效電驅系統深度融合,形成了先進的iDD智能電混系統。該系統能夠通過智能算法實時判斷車輛工況,實現發動機與電機的智能協同與最優控制,讓插電混動車型既有媲美性能車的出色動力,又兼顧極致的節能表現。
23:00 全球研發中心
這裡絲毫沒有沉寂下來的跡象
不知不覺,已經是深夜11點,研發中心大樓仍絲毫沒有沉寂下來的跡象。
站在大樓前回望,記者仿佛看到了長安汽車一步步攀登向上的腳步。近年來,長安汽車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更難能可貴的是,長安汽車並未將這些來之不易的創新成果當作少數旗艦車型的“獨享品”,而是堅定地致力於智能科技的平權化與普及化。
長安汽車的目標是,未來3年內密集推出35款全新的“數智新汽車”,實現旗下所有乘用車產品的全面智能化轉型。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長安汽車計劃在未來的新汽車科技領域追加投入超過2000億元,並新擴充1萬名以上科技創新人才,用更強大的研發實力來精心打造“可進化的智能汽車機器人”。
就在今年7月,整合了117家子公司的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重慶正式挂牌成立,這家新晉一級央企,無疑將為重慶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注入最強勁的動力。按照規劃,到2030年,長安汽車的年銷量要力爭突破500萬輛大關,其中自主品牌銷量達到400萬輛,新能源車型銷量超過300萬輛,邁入世界一流汽車品牌的行列。
相關新聞>>>
重慶移動與深藍汽車合創多項汽車“黑科技”
隻需一部手機,甚至無需更換SIM卡,就能輕鬆解鎖車門,徹底告別實體車鑰匙的束縛與忘帶鑰匙的焦慮——最近,中國移動重慶公司(以下簡稱重慶移動)與深藍汽車聯合推出一項名為“超級SIM卡鑰匙”的智能汽車創新技術,將車鑰匙植入手機SIM卡,徹底解決傳統方案需適配多品牌手機的痛點。
類似的“黑科技”還有很多。近期,重慶移動與深藍汽車攜手為用戶打造多個“人、車、家”無縫智慧體驗項目,樹立跨界生態共創全新范式。
例如,當用戶進入深藍汽車時,基於中國移動“九天”大模型的賦能,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語音指令,完成導航設定、音樂播放,甚至可喚醒車載攝像頭抓拍沿途風景,由AI自動生成旅途影片。
更具吸引力的是“車家互聯”的實現:當用戶駕車回家時,系統可自動開啟家中的燈光與空調﹔離家時則自動關閉。這種場景化智能服務,讓汽車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成為連接生活各個場景的第三空間。目前,這些新技術已惠及包括深藍車主在內的超1800萬用戶。
重慶移動與深藍汽車的合作,其意義遠超技術層面的疊加,更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
首先,樹立了“通信+汽車”深度融合的新標杆。記者了解到,雙方的合作並非簡單的供應商關系,而是從底層技術到上層應用,從國內市場到全球出海的全方位生態共創。中國移動將其5G-A網絡、大模型、雲計算乃至全球化通信能力全面開放,與深藍的整車技術深度融合,形成“1+1>2”的協同效應,為行業展示了打破產業壁壘、實現價值共生的可能性。
其次,加速了前沿技術的規模化應用。通過此次合作,5G-A的低時延高可靠特性、AI大模型的深度語義理解能力、北斗高精定位等尖端技術,得以在汽車這一關鍵場景中快速落地和迭代,推動整個產業鏈的成熟與發展。
最后,為中國品牌全球化提供“新樣本”。借助中國移動的全球車聯網能力,深藍汽車在出海時能夠實現“落地即連網”,極大地提升海外市場的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為更多中國智能汽車品牌走向世界提供借鑒。
數讀>>>
到2030年——
長安汽車的年銷量要力爭突破500萬輛大關
其中:
●自主品牌銷量達到400萬輛
●新能源車型銷量超過300萬輛
●邁入世界一流汽車品牌的行列(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智慧氣象賦能品牌升級 重慶讓氣候資源“變現”
- 人民網重慶8月22日電 (劉政寧、姚於)8月21日,第三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大會在重慶市奉節縣召開。本次大會以“挖掘生態產品氣候價值,釋放氣候經濟發展潛能”為主題,由重慶市氣象服務中心、四川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衛星遙感數字化應用創新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共同支持。…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