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

文明之風潤平湖 萬州區以行動繪就文明風景線

2025年08月27日16:05 |
小字號

繁忙的交通路口井然有序、街頭巷尾清爽整潔、和諧社區裡鄰裡互助、“小紅帽”“紅馬甲”志願者暖心服務……一城文明風,滿目和諧景,在重慶市萬州區,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日趨完善,文明創建成果遍地開花。

一直以來,萬州區堅持以創建文明城市為目標,將各類組織、各方力量、各項工作、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激發創建文明城市中多元主體的參與熱情,凝全民之心、聚全民之志、集全民之智、舉全區之力,讓文明之風吹遍轄區每個角落。

8月26日,萬州區舉行創建第八屆全國文明城區動員大會,大會提出將按照“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對標達標、全面提升”的思路,以實施“八大行動”為載體,全面提升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質效。

利民惠民

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

近年來,萬州區文聯以“團結引導聚合力、服務賦能激活力”為主線,創新設立“文藝特許經營區”,通過“三破三立”改革攻堅,將城市“過境地”打造為“文藝兩新”夜間集聚區——萬州藝術街區,探索出一條文藝服務群眾、藝術賦能城市的新路徑。

該街區以文化惠民為核心,在觀演區推出“市民點單”互動機制,市民可現場點選節目。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公益展演超400場,吸引參與市民游客120余萬人次﹔舉辦“鄉村國畫展”“三峽非遺作品展”等專題展覽32場,觀展人次突破50萬,實現藝術可觸、文化可感。

如今,萬州濱江步道已成為區域文化新地標。萬州藝術街區不僅豐富了市民精神生活,更探索出了一條公共文化服務與民間文藝活力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此外,萬州區立足市級歷史文化名城底蘊,傳承弘揚巴渝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全力守護文脈、留住鄉愁﹔加快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博物館、文化館、體育館等文體設施一應俱全﹔369件本土原創文藝作品獲得國家級、市級文藝獎項,環湖馬拉鬆、橫渡長江系列賽、“曲藝周周演”等文體活動精彩紛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精准治理

擦亮文明城市底色

在萬州區龍都街道大塘邊社區,社區工作人員用“院壩會”“入戶走訪”等方式,構建起“群眾提、社區議、合力辦”的治理鏈條。截至目前,已累計收集到居民提供的“金點子”100余條,內容涵蓋環境衛生、設施維護、文化活動等多個民生領域。

每一條“金點子”都落在民生實事實處。該社區定期召集工作人員、居民代表、物業人員共同商議,對收集到的建議分類梳理、評估可行性,能立即解決的當場制定方案,需要協調資源的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

“以前小區樓道、綠化帶等公共區域總是堆有雜物,我在院壩會上提了建議,沒想到社區不僅很快組織人員清理,還加裝了提示牌,現在環境清爽多了。”家住龍都街道大塘邊社區的居民何先安,看著家門口的變化滿臉笑意。

“建議有回應、參與有收獲”已成為大塘邊社區居民的共識。

隨著越來越多的居民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身“參與者”,社區治理更精准,鄰裡關系也更和諧,一幅共建共享的幸福社區圖景正在這裡慢慢展開。

當前,萬州區突出數智賦能和“大綜合一體化”雙輪驅動推進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實現城市品質與文明水平雙躍升,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萬州區城市綜合管理問題有效處置率達99.5%,市容秩序綜合整治持續深化,治理提升城區菜市場37個,清理背街小巷等衛生死角1.5萬處,整治車行道31萬平方米,新增停車泊位近2萬個,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合力向上

讓文明風尚溢滿城

在萬州區創建第八屆全國文明城區工作動員會上,環衛工人、交巡警、出租車司機、外賣小哥、物業人員、銀行工作人員、醫生、教師等12位社會各界代表現場發出文明倡議:讓文明“妝點”家園,全員共建文明萬州。

其中,蘇余波作為出租車司機代表發出倡議:文明萬州,你我共建,我將規范行車,微笑迎送,人暖車淨,提升形象。

提起蘇余波,便繞不開萬州“雷鋒的士”志願服務隊。萬州“雷鋒的士”志願服務隊現有“雷鋒的士”220輛、隊員440人。成立以來,累計服務群眾10余萬人次,開展志願服務時長130萬小時。

在萬州區,除了“雷鋒車隊”堅守“車輪上的愛心”,還有“小紅帽”“紅馬甲”一抹志願紅溫暖千家萬戶,“城市管家”披星戴月守護城市潔淨,交通勸導隊不畏寒暑護航出行安全。

據介紹,萬州區堅持以精神立德、人文立城,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大力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涌現出全國見義勇為模范魏大興、中國好人熊金華、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袁玉蘭等先進典型,280多人榮獲省市級以上表彰,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鎮7個、全國文明單位11個、全國文明家庭1個,德善之舉溫暖全城,文明之風沁潤萬州。

接下來,萬州區將創新城市綜合治理機制,整治市容環境和交通秩序,深化智慧治理應用,增強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更新和社區改造,拓展公共服務供給,辦好民生實事項目,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胥世鵬)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