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姜子是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耐瘠薄、適應范圍廣、成林迅速、市場前景廣闊的鄉土樹種,但之前隻有野生。萬州林科所的技術人員和林農經過20余年的攻關,目前已推廣種植木姜子良種3萬余畝——
二十年堅持 木姜子從野生到大面積種植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木姜子扦插苗的發育情況。
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苗圃裡培育了7000余株木姜子扦插苗。
8月18日,萬州區新田鎮西村廣成山,長勢良好的木姜子樹。(本版圖片均由記者尹詩語攝)
處暑時節,萬州區新田鎮西村廣成山,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的木姜子林沐浴在初秋的陽光下,如一片綠色的地毯鋪陳在山野。
偶有秋風拂過,送來木姜子沁人心脾的獨特清香。
木姜子別名山姜子、山胡椒等,是香料樹種。在我市三峽庫區等地,木姜子油被廣泛用作調味品。同時,木姜子耐瘠薄,因此它也是植被恢復的優良樹種,其花色艷麗、秋季樹葉金黃,又是極好的園林觀賞植物……
木姜子林中,年近花甲的崔炳華緩緩前行。鬆軟的黃土上留下她深深淺淺的腳印。
一株木姜子樹下,崔炳華摘下幾顆已熟透的木姜子,細細看著、慢慢聞著,思緒在木姜子的清香中隨風飄散,飄散到21年前的那個初春——
踏遍每一座山頭
摸清木姜子分布區域
積雪尚未完全消融,初春的風帶來刺骨的寒意。在萬州長灘鎮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巔,行走在山脊上的崔炳華一行人,似乎思緒都已被寒風凍僵,隻有雙腿依舊機械式地往前邁步。
“看,木姜子花。”不知是誰的聲音,將大家的目光吸引到叢林中幾叢黃色的花蕊上,疲憊似乎也在那一瞬間一掃而空:“記錄樹體形態,胸徑、樹高、枝下高、冠幅、葉片形態”“記錄地點、周邊環境,別忘了拍照……”
天寒地凍的季節,崔炳華等人為何要艱難跋涉,尋找木姜子花?
兩年前,萬州區林木種子站(現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開始進行鄉土優良樹種選優調查工作。由於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耐瘠薄、適應范圍廣、成林迅速、市場前景廣闊的萬州鄉土樹種毛葉木姜子進入了站長向國中等人的視野,“萬州的毛葉木姜子為野生樹種,隻有選育出良種進行大面積推廣,才能產生良好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003年年底,我調到了林木種子站,很快就參與了毛葉木姜子良種選育工作。”如今,崔炳華已是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說起當年自己和同事陳紹武等人跋山涉水尋找毛葉木姜子的故事,依舊感慨萬千,“要找到毛葉木姜子果實進行培育,就要先找到開花的木姜子樹,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萬州,木姜子通常在2月至3月開花,8月份左右果實成熟。
可當年8月份,眾人再次來到長灘鎮這幾株木姜子樹下時,卻一無所獲。這是為何?
“毛葉木姜子雌雄異株,一般來說花開得很好的恰恰是雄株,可隻有雌株才能結果。長灘鎮的這幾株毛葉木姜子均是雄株。”8月的陽光,穿過頭頂木姜子樹葉的縫隙,在崔炳華的臉上斑駁成影,“繼續找,下一次一定能採到果實。”
從2002年開始進行毛葉木姜子良種選育,這樣的故事幾乎每一年都會發生在陳紹武、崔炳華等人身上,可他們卻從未想過放棄。“古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只要是對的,我們撞破南牆也要把事情做成。”
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時間裡,他們的足跡幾乎踏遍了萬州的每一座山頭,也逐步摸清了木姜子在萬州的分布情況、主要品種和生長習性。
從鳥糞中摳出種子
繁育出木姜子種苗
10年尋找,每一年技術人員都能採集到或多或少的木姜子種子,多則幾斤、少則幾兩。
採集到的木姜子種子,向國中會送到羊耳山,交由萬州新田鎮義和村村民張成興進行種苗繁育。
萬州區林木種子站與張成興的合作,緣於另外一個故事。
1992年秋,已經54歲的張成興不顧家人反對,在羊耳山結廬而居,想著將光禿禿的羊耳山變成郁郁蔥蔥的青山。
“山荒著,看著心裡難受!”時至今日,說起當年為何執意上山種樹,張成興記憶猶新,“從羊耳山路過,山坡光禿禿的,草木稀疏,不像樣哦……”
當時,海拔900多米的羊耳山,不通路、不通電,土地貧瘠,氣候無常,種樹不容易,山上的日子更是艱苦而孤獨。
張成興在山上沒日沒夜地開荒種樹——餓了,啃玉米餅﹔渴了,喝山泉水﹔累了,棚裡躺一躺。
一開始,張成興貸款近千元,試種了好幾個樹種,可樹苗不是旱死,就是被霜打蔫。
幾年過去,村裡有人蓋起了新房,有人開起了拖拉機,可守著一座荒山的張成興僅有一身債務。
“圖個啥呢?”親戚朋友的勸說並未動搖張成興的決心。
轉機出現在1996年春天。
一天,張成興正在挖樹窩,抬眼間瞥見一抹青綠:幾株一人多高的野生木姜子樹,頑強扎根在石縫間。
“我種了那麼多樹都活不成,這木姜子卻長得這麼好,說明這山適合它。”如獲至寶的張成興,把幾株野生木姜子樹當成“寶貝”精心呵護。
當年8月底,他採回果實育種,可第二年卻幾乎沒出苗。
可張成興覺得種木姜子有盼頭,下定決心繼續攻關。第二年果實快成熟時,他一有空就守在母樹下觀察,好幾次都發現有鳥兒扑棱棱地落在樹上,啄食熟透的果實。
“難道種子發芽和鳥有關?”當過農技員的張成興知道,有些植物要借助鳥類傳播種子。
之后一個多月,張成興追著鳥兒的蹤跡跑遍了羊耳山的溝溝壑壑、坡坡坎坎,收集到100多坨鳥糞,“摳”出70多顆被“消化”過、外殼變軟的種子進行人工繁育。
又是一年春來到,40多株嫩綠的木姜子幼苗破土而出。
受鳥兒的啟示,張成興摸索出一套人工“消化”種子的方法:輕輕揉,細細踩,不發熱,不干籽……
1998年,靠著這套“土辦法”,張成興成功繁育出7000多株木姜子苗木,一口氣在山上種了40畝。
2001年,張成興種下的木姜子樹已超過兩萬株,面積擴大到200多畝,山頭漸漸染上綠意。
第二年,致力於木姜子良種選育的萬州區林木種子站與張成興一拍即合。
為了尋找到最優苗木,向國中等人與張成興一起,一株株篩選,一棵棵測量,記錄下每棵樹的單株產量、果實大小、香味濃淡……
功夫不負有心人。10年之后的2012年,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名單,“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榜上有名,也是目前公布的三批名單中,唯一從事木姜子良種選育和人工規模繁殖木姜子苗木的國家級良種基地。
良種推廣
木姜子種植面積已有3萬余畝
8月25日,廣成山山巔,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苗圃,2萬余株木姜子嫁接苗正吐露新芽。
“目前我們主要培育的是‘渝新85號’毛葉木姜子優良無性系,建成的毛葉木姜子初級無性系種子園、2代實生種子園已通過了市級林木良種審定。”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木種子管理科科長金世茂與木姜子打交道多年,“基地通過送良種下鄉入戶、傳授種植新技術的形式,推動木姜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木姜子良種得以大面積推廣,離不開木姜子嫁接及扦插繁育技術的不斷突破。
可是,有了種子繁育,為何還要進行木姜子嫁接及扦插繁育呢?
“正常情況下,種子繁育的木姜子幼苗其雌雄株一般各佔一半,可雄株並不會結果。”苗圃前,金世茂蹲下身,細細查看著扦插苗的長勢,“為了讓木姜子盡快投產,提高木姜子的畝產量、提升經濟效益,我們在良種推廣時,雌雄株的配比一般為9:1。”
嫁接及扦插繁育技術是控制木姜子雌雄株比例最好的方法。
可無論是嫁接還是扦插,都不容易。2013年,基地同時開展了木姜子嫁接和扦插試驗,但當年嫁接成活率僅10%左右,扦插1000株,隻活了2株。
“由於含有酚類等物質,樟科植物在嫁接及扦插過程中穗條切口會逐漸變為褐色並逐步死亡。”金世茂介紹,因此,毛葉木姜子的嫁接和扦插都較為困難。
經過多年試驗,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總結出了木姜子嫁接的幾個關鍵要素:選擇1年生、芽飽滿、直徑0.4厘米至0.8厘米,無病虫害的健壯發育枝條﹔花芽萌動后採集的穗條不影響嫁接成活率﹔選擇1年至2年生、地徑0.4厘米至0.8厘米的毛葉木姜子健壯苗木的莖干進行切削處理選為砧木……
如今,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不僅將木姜子的嫁接成活率提升至93.3%,且申請了“一種毛葉木姜子的嫁接繁殖方法與流程”專利技術。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木姜子扦插繁育的成活率,崔炳華、金世茂等人想盡了辦法:更換營養土、選擇穗條、更換母樹、對插穗進行不同方式的處理、對扦插苗床進行高溫消毒處理……目前,毛葉木姜子扦插成活率最高可達45.33%。
截至目前,萬州“兩岸青山·千裡林帶”項目、國土綠化項目已建成木姜子良種示范林1567畝,取得了較好的推廣示范效果。
此外,萬州區國家木姜子良種基地已在四川、湖北、雲南及萬州周邊區縣推廣栽培木姜子良種面積3萬余畝。
“在規模化、規范化種植的情況下,每畝能栽植木姜子樹50株左右,5年生木姜子樹每株至少能產木姜子鮮果15公斤。”金世茂介紹,“今年木姜子鮮果的價格在每公斤20元至30元之間。按此價格計算,畝產值將超過1.5萬元。”(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王子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智慧氣象賦能品牌升級 重慶讓氣候資源“變現”
- 人民網重慶8月22日電 (劉政寧、姚於)8月21日,第三屆川渝氣候經濟發展大會在重慶市奉節縣召開。本次大會以“挖掘生態產品氣候價值,釋放氣候經濟發展潛能”為主題,由重慶市氣象服務中心、四川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衛星遙感數字化應用創新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共同支持。…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