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破3萬億元 人均GDP超10萬元
重慶交出“十四五”亮眼答卷

位於兩江新區龍盛新城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機器手臂正在安裝座椅。(資料圖片)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開欄語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也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關鍵之年。從城市建設到民生改善,“十四五”規劃與廣大市民息息相關,也與這座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連。
為了讓大家更加直觀感受“十四五”規劃實施帶來的變化,更加深入了解全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中的生動實踐,市政府新聞辦從8月29日到10月下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即日起,本報開設“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發布會”專欄,敬請關注。
8月29日,重慶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發布會上介紹了“十四五”以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系列新成效,2021年至2024年,重慶經濟年均增長5.7%,成為中西部首個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萬元。
與此同時,《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等進展符合預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等13項指標進展超出預期。3400萬巴渝兒女砥礪奮進,交出了“十四五”規劃實施的優異答卷,為“十五五”加快邁向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產業創新雙輪驅動
戰略支點根基夯實
這五年,重慶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的腳步提速。
“十四五”以來,重慶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2024年規上工業營收達到2.8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8萬億元,筆記本電腦產量連續11年居全球第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4.3萬輛增長至2024年的95.3萬輛,西南鋁研制的高性能鋁合金材料成功應用於C919大飛機,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從業人員均實現翻番,“制造強市”成為重慶的響亮名片。
“十四五”期間,重慶助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3大主導產業集群向萬億級邁進,全市汽車產量增長超過了60%,賽力斯問界M8、M9穩居國內40萬元級、50萬元級車型的“銷冠”﹔功率半導體產能居全國前三,晶圓產能翻了一番。
重慶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基本形成“軟件信息、科技研發、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等5個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軟件業務收入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突破了4200億元、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布局金鳳等4大重慶實驗室,高端裝備機械傳動等1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突破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納米時柵創造測量的“中國精度”,獨角獸企業的數量躍居西部第一,萬人專利發明擁有量實現翻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連續5年保持西部第一,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從2020年第98位上升至2024年第40位。
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6萬億元,全國城市排名躍居到了第2位。
此外,重慶發力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軌道交通運營裡程由344公裡提升至582公裡,璧山、江津實現和中心城區半小時便捷通勤,渝東北、渝東南相繼邁入高鐵時代,黔江一小時可達中心城區,城口縣結束了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外電入渝等重大工程成功解決了全市迎峰度夏用電缺口。
改革攻堅開放擴容
內陸樞紐能級躍升
這五年,重慶努力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
“十四五”以來,重慶滾動實施290多項“三個一批”重點改革項目,全面完成國企、園區開發區、政企分離改革和國有資產盤活突破,首個一級央企總部在渝成立,實現“零”的突破。
如,重慶以數字重慶建設為牽引,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從無到有、再到躋身全國數據交易第一梯隊,落地全國首筆數據資產抵押貸款﹔推動勞動力等要素高效配置,2024年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8.9萬元/人,比2020年提升28.6%﹔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為企業群眾辦事節約60%以上的時間、減少70%以上的環節。
同時,重慶以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在全國率先建成投用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AI賦能構建地下管網、高樓消防等數字孿生系統,有效應對2024年18輪強降水和77天破紀錄高溫天氣。
重慶還聚力“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率先完成園區開發區優化整合,園區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約佔全市的90%﹔縱深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攻堅,5批次19組市屬國企完成重組整合,今年上半年,全市國企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4.4%、8.5%,發展質效持續向優。
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牽引,重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區域運營平台實現沿線省區市全覆蓋,“渝車出海”持續提速,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要求,2024年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22家,比2020年增加26家。
新加坡已成為重慶最大外資來源國,東盟成為最大貿易伙伴,新設白俄羅斯、緬甸駐重慶總領館,新增友好城市10對,中歐班列(成渝)開行數居全國第一,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74個港口。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包容山城溫情彰顯
這五年,重慶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要理念。
近年來,重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完善適應人口變化的公共服務配置和供給機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推動兜底性社會保障更加公平,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27.8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殘疾人“兩項補貼”、優撫對象撫恤補貼等標准,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610萬人,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
推動基礎性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全面落實育幼等9大民生領域85個服務事項,深化雙城經濟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就業等領域32個協同試點事項實現同標辦理。
推動普惠性民生服務更加優質,學前教育普惠率達95.2%,區縣域醫共體實現所有區縣全覆蓋,護理型養老床位佔比提升至67.4%,每千人口托位數提升到4.3個。
推動多樣化社會服務更加可及,全市“四館一中心”常態化免費開放、年服務群眾超8000萬人次,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34.3%、人均預期壽命增至79.72歲,較“十三五”末提高1.87歲。
同時,重慶正在啟動打造100個左右全時域、全齡段的“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就近解決教育、養老、看病等需求,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舒適的幸福生活。
此外,重慶還每年滾動實施15件市級重點民生實事,醫檢互認、新生兒登記等“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彰顯智慧城市的民生溫度,“背簍專線”“扁擔輪渡”“潮汐攤區”飽含煙火山城的包容和溫情。
環境也是民生。五年以來,重慶全力建設美麗重慶,單位GDP能耗優於全國平均水平3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25天以上,城鄉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裡林帶”190多萬畝,全力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重慶還持續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居民獲得感。近五年來,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人均GDP的比值從2020年的1.71︰1縮小至2024年的1.66︰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從2020年的2.45︰1縮小到去年年底的2.24︰1。
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效顯著
“三中心一走廊”邁向共贏
今年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實施的收官之年,雙城經濟圈“三中心一走廊”建設成效顯著。
重要經濟中心建設實現新跨越。川渝兩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7.36萬億增長至2024年的9.68萬億,今年有望突破10萬億,五年邁上三個萬億級台階,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是產業,“川渝造”已成為中國制造響當當的名片。
拿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來說,依托中國長安、賽力斯、四川領克等整車企業,川渝匯聚600多家零部件企業和超300家相關軟件企業,實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3大系統、12大總成、5個部件全覆蓋,區域本地配套率達80%。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11家,比如,重慶醫科大學和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共建的代謝性血管疾病重點實驗室,研創人體分子顯像核心技術,促進相關疾病診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實現新發展,2024年成渝兩地金融業增加值超4500億元、佔GDP比重達8.2%,成渝金融法院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集中管轄金融類案件的專門法院,累計辦結各類案件超3萬件,結案標的超過550億元。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實現新突破,川渝每年互訪游客超過1億人次,區域內文旅資源聯動越來越密切,比如,“資足常樂”品牌標識日益凸顯,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較2019年分別增長34.4%、45.7%。(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