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健康

睡眠障礙的非藥物干預:七種科學睡眠療法詳解

2025年09月01日10:48 |
小字號

睡眠障礙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現,常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早醒、多夢、噩夢、無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症狀,當睡眠障礙達到一定程度(每周至少3次,持續1個月以上,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等)即可診斷為失眠症。

重慶優眠醫學中心總院長蒙華慶表示,睡眠障礙的治療主要有藥物和非藥物兩種方法。雖然藥物治療見效快,但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和依賴性,且停藥后易反彈。因此,非藥物治療方法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護理在改善患者睡眠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認知行為療法(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改變患者對人、對己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善心理問題。目前普遍採用的CBT包括:

睡眠衛生教育:糾正患者在睡眠認知上的偏差,教育其消除恐懼,不以睡眠時間多少作為評價睡眠好壞的唯一標准,不將失眠與健康狀況下降聯系在一起。

刺激控制法:隻在有睡意時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臥床20分鐘后仍不能入睡就離開床等。

睡眠限制:通過縮短臥床時間(但不少於5小時),增加患者對睡眠的渴望,從而提高睡眠效率。

漸進性放鬆訓練

漸進性放鬆訓練通過感知肌肉緊張並漸漸使之減弱,促使自律神經活動朝著有利於睡眠的方向轉化。研究表明,漸進性放鬆訓練對入睡的改進有明顯作用,但在維持睡眠上效果不明顯,因此,常與其他方法聯合使用。

光照治療

光照治療利用能發出強光的光箱,在清晨或傍晚連續照射2-3小時,以改變人體睡眠-覺醒節律。光照療法主要適用於睡眠節律失調及老年患者。研究表明,光照治療可減少夜間覺醒時間,提高睡眠效率。

矛盾意向訓練(PIT)

矛盾意向療法是一種基於逆轉心理機制的行為干預技術。其核心理念是引導患者主動執行其最恐懼的行為——即“努力保持清醒”,從而打破“迫切期待入睡—焦慮加重—更難入睡”的惡性循環。PIT適用於伴有顯著睡眠努力(過度關注入睡表現)及焦慮特質突出的失眠人群。

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通過實時可視化生理信號(如心率、肌電、皮溫),幫助患者學會自主調節生理狀態。

想象訓練技術

構建多感官參與的沉浸式場景:

視覺:草原星空、海浪輕拍沙灘等寧靜畫面﹔

聽覺:想象自然聲音(鳥鳴、風聲、溪流)﹔

體感:感受“陽光暖意”“微風拂面”等觸覺細節。

提前設計“放鬆劇本”,白天預演意象場景細節,夜間可更快進入放鬆狀態。重點在於緩慢轉換場景元素,避免跳躍式想象增加認知負荷。

人際關系與社會節律療法

此法聚焦社交節律穩定性與人際關系質量對睡眠的雙軌調節作用,尤其適用於生活節奏紊亂或人際沖突引發的失眠。

社會節律同步:通過固定“錨點事件”(如早餐時間、晨練)穩定生物鐘﹔

人際關系修復:識別並改善引發情緒困擾的關系模式。

正念冥想療法

正念冥想通過培養不評判的當下覺察,阻斷“失眠-焦慮”的交互強化。其神經機制涉及前額葉對邊緣系統的自上而下調控,提升對負面情緒的調控能力﹔同時杏仁核反應性降低,減輕焦慮的生理喚醒。(重慶優眠醫學中心)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