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自費藥高價藥陸續納入醫保 ●乙肝患者花費從每年四五千降至一兩百 ●大病保險報銷比例提高至60%
重慶“十四五”期間減輕市民醫藥費負擔295億多元

“十四五”期間,重慶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採取了哪些具體有效舉措,在滿足群眾需求,解決普通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給老百姓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9月25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舉行,市醫保局介紹了“十四五”時期重慶醫療保障發展成效。
大病保險報銷比例 由40%提至60%
市醫保局局長鄧莉介紹,“十四五”期間,重慶基本建成了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為主體,商業健康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協同發展的多層次、多元化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障要求。
“第一重”制度體系是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建立職工醫保普通門診統籌保障制度,實施職工醫保門診共濟改革,全市醫療保障從居民到職工、從門診到住院都實現了保障全覆蓋﹔同時,完善門診特殊疾病管理,門診特殊疾病病種由24個擴大到53個,將151種療程費用較高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納入保障范圍﹔同時,深化“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覆蓋人群超403萬人,政策范圍內的支付比例達70%。
“第二重”制度保障是優化大病保險。“十四五”期間,大病保險報銷比例由40%提高至60%﹔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門檻線降低50%、取消年度支付限額的傾斜政策﹔對連續參保和零報銷人員,實施提高最高支付限額4000元的激勵措施。“十四五”以來,大病保險惠及群眾超80萬人、1780萬人次,減輕醫療費用負擔51.8億元。
“第三重”制度保障是強化醫療救助。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分層分類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保,進一步減輕困難群眾醫療費用負擔。“十四五”以來,資助710萬人次困難群眾參保,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始終穩定在99%以上,各項醫療救助幫扶政策累計惠及困難群眾就醫達到2100萬人次,減輕費用負擔超過40億元,堅決守牢不發生因病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此外,重慶市醫保部門積極對接四川省醫保部門,在全國率先實現基本醫保繳費跨省年限互認工作﹔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期護理保險評估結論省際互認,解決了成渝兩地長期護理保險城市間評估結論互認問題﹔推進成渝事項“川渝通辦”,成渝地區實現普通門診、特病門診、住院等全部就醫類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跨省直接結算門診慢特病病種數量從5種增加到10種,成渝地區門診慢特病費用直接結算范圍覆蓋全市。
降低4000余藥品虛高價格
節省藥品耗材費10億元
市民在看病拿藥的過程中時常遇到,同一種藥品,在藥店買要比在醫院買更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市醫保局副局長吳良和介紹,藥品在醫院和藥店不同價格的問題,涉及重慶這些年來全面開展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工作。
近年來,市醫保局擴大集採藥品覆蓋范圍,讓集採紅利惠及更廣泛的患者群體,支持服務醫藥企業高質量發展,成功創建了全國醫藥集中採購示范平台。目前,重慶全市集採藥品已經開展1228個,集採的耗材已經開展了66種,較“十四五”初期的279個集採藥品、7種集採耗材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現全市醫療機構集採藥品使用數量比例超過50%,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295.51億元,比如,乙肝抗病毒藥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集採前患者每年需要花費4000~5000元左右,集採后每年費用降到100~200元左右,群眾的用藥負擔明顯降低。
同時,市醫保局也開展了集採藥品進村衛生室、進民營醫院、進零售藥店的工作,市民在全市1661家零售藥店、1532家村衛生室、180家民營醫療機構均可購買到集採藥品,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集採的改革紅利。
“集採還有序淨化了醫藥行業的生態,我們推進挂網藥品價格專項治理,挂網藥品價格定期調整,醫藥價格風險處置,零售藥店醫保檢測等措施,降低4000余個藥品虛高價格,累計節省藥品耗材費用超10億元,引導企業合理誠信定價,促進價格更加透明均衡。”吳良和說。
鄧莉對該問題進行了補充回答。鄧莉介紹,醫療機構主要通過集採和省級挂網平台採購藥品,集採和挂網的價格通過醫保部門長期的治理,所以能夠保証醫療機構在平台上採購的藥品,總體價格比社會零售藥店要便宜,這涉及集團採購的概念。
此外,市醫保局開發了“渝藥易購”的應用,老百姓在醫保APP裡,通過在醫院開具處方以后流轉到平台上,可以通過平台來比較這個處方涉及的藥物在哪些藥店,各自的價格是什麼,倒逼藥店把價格按照行業規律和老百姓的需求調到合適的區間。
參保群眾就診時間 平均縮短近30%
近年來,重慶在醫保經辦服務方面,推出了網上辦、掌上辦、一體機、便民服務站等舉措,結合“十四五”規劃,重慶還通過哪些舉措提升醫保服務水平?
市醫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仲姝婕介紹,近五年以來,市醫保局以建設“15分鐘醫保服務圈”為目標,聚焦群眾就醫購藥、醫保異地聯網結算、業務申報等高頻服務需求,積極推動醫保經辦服務數字化轉型,以增強人民群眾在醫保領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十四五”期間,市醫保局全面推廣應用電子醫保碼、醫保電子處方、移動支付等便民服務措施,通過在定點醫藥機構配備人臉識別終端來實現刷臉支付,結合醫保移動支付功能,參保群眾掃個臉或者手機點一點就可以完成診間結算、床旁結算。
到今年8月,全市已經有355家二級和二級以上的定點醫療機構上線了醫保移動支付,參保群眾通過手機就可以完成挂號、結算、繳費等就醫全流程,就診時間平均縮短了近30%﹔現在全市已經有1.7萬家定點醫藥機構接入了醫保電子處方中心,醫院端已經累計流轉126萬張醫保電子處方,參保群眾通過重慶醫保微信公眾號上“渝藥易購”即可對可流轉的電子處方的藥店查位置、比價格、線上購藥、藥品配送到家,讓參保群眾體驗醫保線上購藥的便捷新模式。
重慶在全國率先實現基本醫保、職工大額醫療、居民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以及商保公司推出的“渝快保”等多層次醫療保障“一站式”聯網結算,持續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參保群眾無需再拿著一摞票據東奔西跑,報銷款由醫保信息系統自動清算、即時抵扣,個人隻需要付“自己該掏的那部分”,過去先墊資、后報銷的情況成為歷史。
“十四五”期間,市醫保局聚焦“家門口”服務,依托全市1031個鄉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11228個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聯合銀行、郵政等第三方機構共建“醫保服務站”,構建起以“四級”經辦體系為主,社會力量為補充的醫保服務網絡,實現“鎮鎮有網點、村村有服務”,現達到9876個。
新藥品新技術 不斷納入醫保
城鄉居民醫保保費問題是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有網友提問,“繳納的醫保費用越來越高,能不能不要上漲了?”市醫保局如何處理好“統籌平衡”與“可持續保障”的關系,讓保費調整更合理、群眾負擔更可控?仲姝婕就網友和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相關解答。
仲姝婕介紹,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同時,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水平,動態調整籌資水平,不斷優化籌資結構。以2025年為例,重慶居民醫保一檔籌資標准為1070元,其中個人繳納400元、剩下的670元由財政補貼。這樣算下來,財政補助佔到了年度籌資額的63%。
關於居民醫保的籌資水平為什麼要逐年調增的問題,其中既有穩步提高待遇水平的制度需要,也有適應醫藥技術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還有居民醫療需求逐步釋放帶來的醫保基金支出壓力的客觀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醫藥、新技術廣泛應用,每年增長的醫保費,一是用於擴大參保居民的醫保目錄報銷范圍。2020年,醫保目錄內藥品隻有2709種,“十四五”期間年年增加,2025年達到了4339種。二是用於提高參保居民的門診待遇保障水平。過去參保居民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隻有達到門診慢特病標准的才能醫保報銷﹔現在,通過建立居民“兩病”政策,輕症患者也可以享受醫保報銷待遇。此外,除了門診慢特病保障外,市醫保局還將部分國家談判藥品建立了門診醫保保障機制,2025年門診保障的國談藥品達到了151種。
“因此,如果居民醫保繳費不增加,醫保基金就不能持續,新技術、新藥品就無法納入醫保報銷,群眾就醫就無法有效保障。”仲姝婕介紹,隻有在每年增加財政補貼的同時,適當提高居民繳費標准,才能有效支撐醫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仲姝婕表示,下一步,市醫保局將按照國家醫保局的統一部署,統籌考慮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醫保基金可承受能力、參保群眾合理訴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來研究2026年居民醫保參保籌資水平,積極回應群眾關切。
此外有網友問“靈活就業人員怎麼參保最劃算?”仲姝婕介紹,目前,我市靈活就業人員以個人身份參加職工醫保有一檔和二檔兩個檔次,其中參加二檔人員與隨單位參保人員享受同等的職工醫保待遇和生育醫療費用待遇(不含生育津貼),包括新業態在內的各靈活就業人員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參保檔次。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醫保的年齡結構、基金平衡等因素,研究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在參加職工醫保的同時也參加生育保險,這樣就能夠享受包含生育津貼和生育醫療費在內的所有生育保險待遇了,以此不斷完善我市生育保險的保障工作。(上游財經-重慶晨報記者 廖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