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新韻重慶”:解鎖新風景 喜迎八方客

2025年10月05日10:39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十月三日,千厮門大橋繼續封橋寵粉,讓游客盡情打卡游覽觀光。特約攝影 郭旭\視覺重慶

十月三日,千厮門大橋繼續封橋寵粉,讓游客盡情打卡游覽觀光。特約攝影 郭旭\視覺重慶

國慶已過半,記者發現,我市各地假期文旅活動,無不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情懷。無論是賞自然山水,還是品歷史古跡,越來越多市民和游客更傾向於選擇注重深度體驗、文化感知與情感共鳴的度假新方式。“雄奇山水 新韻重慶”正展現出其多元魅力,解鎖新風景,喜迎八方客。

大足

前三天游客量創歷史新高

10月4日,來自大足石刻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天景區購票人次達64760,同比增長36.03%,創下歷史新高。

國慶期間,游客參觀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的華嚴三聖。(受訪單位供圖)

國慶期間,游客參觀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的華嚴三聖。(受訪單位供圖)

這座承載著千年文明的藝術寶庫,通過科技與文化的完美融合,不僅讓靜默的文物“活”了起來,更打破了時空的界限,讓現代人與千年石刻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讓文化遺產以更親切、更生動的方式走進游客心裡。

在寶頂山游客中心,全新落成的裸眼3D大屏幕上,靜默千年的石刻造像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飛天衣帶當風,佛像手指輕揚,栩栩如生地“破壁”而出。游客們駐足凝望,驚嘆聲此起彼伏。

來自北京的張女士激動地說:“原本以為石刻是靜止的歷史,但這個屏幕讓它動了起來,仿佛在親自向我們訴說千年的故事。”

在“無面之神”VR體驗區,游客們排起長隊,迫不及待想要開啟這場穿越時空的旅程。戴上VR眼鏡的瞬間,游客便置身於千年前的雕刻現場——飛天在虛擬空間中翩翩起舞,佛像的每一個細節都以驚人的精度重現眼前。來自成都的方悅體驗后感慨:“通過VR技術,我仿佛看到古代工匠如何一鑿一鑿地雕刻這些藝術珍品。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我對石刻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個國慶假期,該景區還為各年齡段的游客准備了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比如:親子區域的臨摹石刻造像、精彩絕倫的傳統技藝表演、清雅空靈的古箏和弓笛表演。在“我愛你中國”立體標志前,志願者手持鮮艷的“我愛你中國”愛心貼紙,熱情地為游客貼上這份特別的節日祝福。

武隆

乘高鐵半小時直達,游客青睞慢游體驗

10月4日清晨,一列從重慶東站開來的高鐵緩緩停靠武隆南站。車門一開,背著登山包的年輕人、推著行李箱的一家人、挂著相機的銀發旅客魚貫而出,有序走向標有“景區專線”的公交站台。

這是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開通后的首個國慶假期,30多分鐘的高鐵車程,讓來自巴西的游客路易斯直呼“太方便了”。

“渝廈高鐵每日有雙向24—25趟列車經停武隆南站,由此到仙女山度假區隻需40分鐘,到天生三橋景區約50分鐘,到芙蓉洞景區約30分鐘。整個假期預計到發旅客1.2萬人次。”武隆區交通運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准備白天浸花海、登草原,夜晚追《印象武隆》……交通方便了,有更多時間解鎖新玩法。”4日上午的懶壩景區,30余畝粉黛亂子草在秋日陽光下呈現出柔和的粉暈,來自重慶中心城區的游客鐘琴對這趟旅行充滿期待。

在仙南牧道上,一支徒步隊伍正緩緩向仙女山大草原行進,游客趙金龍說,這個假期,全家人都想換種玩法,就選了仙女山徒步。當天,還有千余名徒步愛好者齊聚仙女山大草原,共同拼出“中國”字樣,圍坐在一起高唱《我和我的祖國》。

武隆喀斯特國旅的徒步活動負責人王應璇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不滿足於走馬觀花,更想慢慢體驗。仙南牧道這樣的路線,讓游客既能看風景,又能了解當地文化,收獲不一樣的旅行體驗。

雲陽

磐石城遺址公園迎客,宋韻市井風情體驗受追捧

國慶前夕才開門迎客的雲陽磐石城遺址公園,在長假首日便迎來逾5000名游客,景區內的宋韻市井街尤其受游客追捧。

宋韻市井街長約400米,從磐石城寨門延伸至后寨門。記者看到,眾多游客手持“通關文牒”從驛站出發,依次體驗“宋代女俠比武”“誦《磐石城記》”“蒙眼摸景”等趣味任務。游客陳梓萌興致勃勃地拿著一本文牒說:“年輕人能通過這種方式了解磐石城的前世今生和宋代文化,是一次非常好的文化旅游體驗。”

這些沉浸式體驗項目,是磐石城遺址公園推動文物古跡活化利用的創新嘗試,通過場景還原、任務驅動和NPC互動等形式,將靜態的歷史遺產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互動的動態文化空間,讓游客在漫步與游玩中,深度領略磐石城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獨特的人文魅力。

游客們還可登上磐石城頭,感受長江與彭溪河江交匯的壯闊美景,並憑借一份精心繪制的“趣玩磐石城打卡導視圖”與“磐石城路線一覽圖”,輕鬆尋訪散落在古城各處的歷史印記。從隱蔽的藥房遺址到威嚴的古老炮台,從形神兼備的鷹嘴岩到規模宏大的涂氏建筑群,再從寂靜幽深的曇華寺遺址到曾號令三軍的江防指揮部……一張導覽圖,如同一把穿越時空的鑰匙,串聯起一部磐石城的“石頭史書”。

科技館

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碰撞,解鎖趣味玩法

10月2日,重慶科技館,家長與孩子參加科普互動活動。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10月2日,重慶科技館,家長與孩子參加科普互動活動。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一邊是量子通信、橋梁技術、北斗導航等科技強國的時代脈動,另一邊是“月有陰晴圓缺”背后的科學密碼——當現代科技遇上傳統文化,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重慶科技館精心策劃了“科承古今·強國筑夢”主題科普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帶孩子打卡體驗,“解鎖”N種趣味玩法,讓市民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科技強國的澎湃力量。

這次科普活動以科技進步為精神主線,以傳統詩詞為文化底蘊,設置了大國重器、科技與人文、中秋傳統文化和“逐光者手記”四大板塊,依托科技館展廳展品資源,通過動手探究、趣味挑戰、有獎答題等形式,解讀科學智慧的奧秘,見証中國科技由追趕到引領的飛躍,直觀展現國家科技實力的蓬勃崛起。

“密碼是人們保護信息的主要手段。不過,有人創造出密碼,就有人挖空心思想要破解密碼。”在10月1日舉行的“破密奇兵”活動現場,科技輔導員依托“信息技術發展史”展品,現場科普從摩斯密碼到量子通信等相關科學知識,並向在場的孩子和家長講解我國如何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國際領先地位。

在10月2日舉行的“天塹飛虹”活動現場,科技輔導員通過“重慶橋梁”展品,帶領觀眾了解橋梁發展史,認識重慶跨江大橋類型及結構,深度解鎖橋梁中的奧秘。

此外,還有“墨影環飛·節氣尋光”和“戲影穿箭·鏡引月歸”等主題活動,包括圍繞活字印刷術、伯努利原理、二十四節氣設置挑戰任務等,讓觀眾完成從文化感知到科學探究的趣味躍遷,感受科技為傳統文化注入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秋節當天,重慶科技館將舉辦中秋傳統文化活動,通過深入剖析傳統詩詞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向觀眾展示傳統文化與科學的交融,將科學知識巧妙融入濃厚的節日氛圍,引導觀眾在歡慶中秋佳節的過程中,輕鬆學習科學知識,傳承文化精髓。(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劉沖 劉翰書 張亦筑)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