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微度假”解鎖川渝小城引流密碼

墊江明月天鄉路串聯起文旅資源,為川渝間的“微度假”提供了便利。(受訪者供圖)
入秋以來,墊江愷之峰景區,每天都有挂著“川”字頭號牌的小車穿行,他們大部分來自四川的鄰水、大竹等地。“秋季陽光出來的時候,景區的粉黛草就像一片片粉色的花霧,非常漂亮,不僅吸引了重慶本地游客,也吸引了大量周邊四川地區的游客前來打卡。”愷之峰旅游區負責人說。
近日,記者在我市各區縣走訪時發現,隨著川渝兩地交通路網的互聯互通和各景區加大跨省際營銷的力度,川渝毗鄰地區的居民相互串門、互為客源的“微度假”正悄然興起。這種隻需要一兩個小時車程就可抵達景區的“跨省游”,成為不少川渝小城低成本引流的密碼。
跨省旅游線路串聯川渝毗鄰景區
墊江牡丹吸引川渝兩地游客前來打卡。通訊員 龔長浩 攝/視覺重慶
說起墊江的風景地標,來自四川廣安鄰水的陳霖然,比很多重慶中心城區的市民還要熟悉。這兩年,他和女朋友已經來過好幾次墊江。“從鄰水開車過來也就一個多小時,暫時告別平常居住的城市,心情特別放鬆。”陳霖然說。
最初吸引陳霖然的,是他偶然在本地公眾號上看到的一條川渝旅游路線推薦。當時他們正計劃去廣安的五華山游玩,點開推送后,發現這條路線也涵蓋了墊江的景點,並在文末的附錄中看到了愷之峰景區的介紹。
墊江是山水牡丹的起源地,這幾年,當地以“花”為媒,通過農文旅融合的方式,持續做大“花經濟”。每年牡丹盛開時,經常有四川的游客驅車而來,賞花游玩。
從去年開始,墊江與毗鄰的長壽、梁平,以及四川的大竹、開江等地簽訂了《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文化旅游合作共建協議》,梳理了五條跨區域文旅線路,進行客源互引。
借助這個機會,墊江愷之峰景區還通過多個四川地區的文旅公眾號發放了一批免費門票。陳霖然成功搶到門票,帶著女朋友來到墊江觀賞牡丹。
雖然以前他曾到過洛陽看牡丹,但墊江的牡丹還是讓他覺得震撼,它們並非開在園圃之中,而是順著明月山的起伏自然生長,漫山遍野姹紫嫣紅,好似一幅潑墨山水畫。
自從第一次來過墊江后,陳霖然就對這裡念念不忘。之后好幾次,他和女朋友周五一下班,就自駕來墊江過周末。
墊江牡丹看了,石磨豆花吃了,修在新城的三合湖濕地公園也逛了,還有女朋友最喜歡的牡丹鮮花餅,他們每次都會買一點……陳霖然說,以前他對墊江了解很少,現在熟悉了,才發現這裡有這麼多好吃的、好玩的。
“這幾年,我們算是吃到了政策的紅利。”墊江縣相關負責人說,借助明月山綠色示范帶建設的契機,他們以明月山(墊江段)為主軸,建成了近100公裡的明月大道、天香路兩條主干道,引入了一批民宿品牌,推動墊江明月山民宿產業帶成形成勢。
這樣的變化,陳霖然深有感觸。
他告訴記者,前幾次來墊江,他們住在縣城的賓館,雖然條件、設施很齊全,但離景區景點比較遠,而且住在縣城也沒有度假的感覺。
去年秋天,他們再次來到墊江,入住了提前預訂的巴谷·宿集。他們的房間位於峽谷梯田之間,此時正值秋收時節,窗外層層梯田翻滾著麥浪,巨大的落地窗將這片景色全然引入屋內。“和前幾年不同,現在墊江的旅游越做越有品質,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陳霖然說。
不只是墊江,在四川,遂寧也推出了川渝十大自駕游精品線路,串聯都江堰、汶川、甘堡藏寨等地標景點,聯動周邊旅游市場,吸引不少重慶游客前來﹔榮昌、四川隆昌兩個川渝毗鄰地區發布了“雙昌”旅游線路,並與四川內江一起梳理了成渝古道旅游主題線路。通過深挖各地的文旅資源,川渝毗鄰地區將成渝兩座城市的特色旅游資源巧妙融合,覆蓋熱門景點與新興旅游目的地,為游客提供別具一格的旅行體驗。
越來越多的四川游客到我市的高山地區避暑
游客打卡亢谷景區。(受訪者供圖)
每年夏天,李明玉老人都會帶著行李,從達州出發前往城口亢谷避暑,“距離我第一次去亢谷,已經過去九年了。”老人一邊說著,一邊掰著手指計數。今年,她的兩個妹妹退休后也來亢谷避暑,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好不熱鬧。
李明玉老人來自四川達州宣漢,退休后,她一直在尋找一個適合夏季避暑的好去處。2016年,她聽說重慶城口有一處名叫亢谷的景區,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讓兒子開車帶她一路前往。
那時,城口縣不少鄉鎮間的斷頭路還沒打通,李明玉和兒子一路顛簸,從縣城到亢谷,整整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
“下車那一刻,周圍是層層疊疊的森林,雖然是酷暑,氣溫卻隻有二十幾度,仿佛踏入了另一個世界。”她深吸一口氣,心裡盤算著要在這裡多住幾天。
但很快,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她和兒子接連找了好幾家農家樂,大部分房間連獨立衛生間都沒有,房間的熱水也時有時無,設施非常簡陋。他們只能這麼將就著過了一晚,第二天便悻悻地下山了。
此后的幾年裡,她輾轉於重慶石柱黃水、武隆仙女山等多個避暑地,最遠甚至去了貴州桐梓,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真正令她滿意的地方。
這些年來,城口對當地農家樂進行了全面提檔升級,成功打響了“大巴山森林人家”這一民宿品牌。一直關注著亢谷發展的李明玉在兒子的動員下,決定再回去看看。
去年,他們在網上提前預訂了一家靠近景區的森林民宿。從宣漢出發經萬源南,他們自駕花了3個多小時就到了亢谷景區。
下車后,他們才發現,如今亢谷的住宿早已不是原來那種簡陋的山間小屋——每個房間都配備了獨立衛生間,被褥也換成了標准的酒店床品,一日三餐也講究葷素合理搭配。
李明玉說,那次他們住了半個月。其間,她的兩個妹妹特意上山來看她。她帶著她們走了亢谷新修的玻璃棧道,還一起參加了晚上的音樂晚會,兩個妹妹玩得盡興,甚至都不想走了。今年,她們三姐妹早早就約好了一起再來亢谷避暑。
“現在每年來亢谷避暑的游客,有70%左右都來自四川達州等地。”城口縣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說,這幾年他們對縣域交通進行了不斷升級,縣內公交、東安鎮內公路都實現了硬化、油化,每年,他們還會組織森林人家的老板和員工參加系列培訓會,培訓內容包括接待禮儀,提高服務水平,開發城口特色菜等。
重慶山高林密,自然氣候隨著海拔升高,而逐漸向高山氣候過渡,夏季清涼宜人。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我市的不少避暑勝地中,越來越多的游客來自四川。這幾年,仙女山上的川籍游客大幅增加,每年在山上常住的四川游客比例甚至超過10%﹔涪陵大木花谷一帶也有不少慕名前來避暑的四川游客,為了方便他們,當地實現了醫保異地結算,川籍游客可用自己的醫保賬戶在當地看病、買藥。
省際公交引來“新客群”
“去年底,省際公交開通后,從重慶江津到我們合江隻需要半個小時,村裡的重慶游客越來越多,他們正成為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新客群。”9月17日,四川合江縣真龍鎮瓦房村黨支部書記倪洪兵高興地說。
距離合江縣城60多公裡的瓦房村,是合江真龍柚的主產區,村裡成片的真龍柚就有4.5萬畝。“我們與重慶的江津、永川隔江而望,過去由於路不好走,從重慶過來要繞很久,村裡除了合江本地人,很少有外地游客踏足。”倪洪兵說。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后,合江被劃入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縣裡支持瓦房村發展鄉村旅游。隨著連接周邊場鎮的斷頭路陸續打通,曾經寧靜的瓦房村也一天天熱鬧起來。
去年底,重慶市江津到合江的第一條省際公交線路開通,讓倪洪兵驚喜的是,線路開通不到一周,就有很多江津的游客來到村裡游玩。
江津區塘河鎮村民王國安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妻子老家在瓦房村,過去他們“回門”探親,要先從塘河坐車到合江與江津交界的袁灣,再轉車才能回到瓦房村,一路顛簸折騰,單程就要花上將近兩個小時。“‘節節車’坐起累人得很,上車下車、等車轉車,回趟娘家像出遠門一樣。”王國安苦笑著說。
省際公交開通后,王國安從江津塘河就能直達四川合江,全程不過半小時。他和妻子現在一有空就會坐上公交來合江走走,再順便回瓦房村看看老人,嘗嘗家裡種的柚子。
交通方便了,游客多了,怎麼才能把游客留下來?每年四月,瓦房村掩映在一片潔白的柚花林中,村干部們開動腦筋,策劃了一年一度的“柚花旅游季”。
“我們以自然時令為節點,在旅游季期間推出一系列爆點活動,將地域文化元素有機融入自然場景中,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倪洪兵說。
他親自下場,戴著草帽、拿著自制的授粉工具,化身“自然老師”,帶領一群從重慶來的小朋友走進柚花盛開的田間。
“大家看,這朵是雄花,這朵是雌花……”他輕聲講解,手把手教孩子們如何為柚花授粉,孩子們聽得認真,偶爾也會舉起小手打斷他,拋出自己的問題。
旅游季期間,村委會通過盤活閑置空地,專門打造了一條“小吃一條街”,集中向游客推出各類合江特色美食,村裡通過出租攤位為集體經濟帶來可觀收入。
村民們也沒閑著,他們將房間收拾出來發展農家樂,有的還推出了制作柚花香囊的體驗項目。“以前游客來村裡總是匆匆逛一圈就走,如今卻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重慶游客的到來帶動村民戶均年增收超過3000元。”倪洪兵說。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毗鄰地區跨省際交通也越來越便捷。數據顯示,5年來,川渝兩地已經開通26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如銀線串珠,年運輸客流突破400萬人次,此外,成渝間的高鐵、高速等路網設施也不斷完善,為兩地居民間互相“串門”提供了設施便利。(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每年秋冬,四川合江真龍瓦房村的柚子豐收成為當地農文旅融合的一張名片。(受訪者供圖)
讓更多外地游客 來“串門”
左黎韻
不需要長途跋涉、不追求打卡名勝,甚至不必提前做攻略,隻需要一個周末或小長假,就能一鍵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如今,這種被稱為“串門式”的微度假方式正在都市人群中悄然興起。
成渝兩地地理相近,文化相通,這幾年,兩地通過產品互推、客源共享,錯位發展、融合共贏,為“串門”式文旅做足了功課,在許多毗鄰地區交界處,游客“互相串門”成為常態。
交通的一體化推進無疑是促成“串門式”微度假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我市高鐵裡程已突破1100公裡,隨著渝昆高鐵(川渝段)的通車,瀘州、宜賓兩個組團也將融入重慶“1小時經濟圈”。
以墊江為例,盡管和我市的其他區縣相比,墊江並不具備天然的旅游資源優勢,但近年來,他們卻靠著做大明月山沿線的客源市場,形成了新的增長點。
在記者看來,不一味追求大市場,主要盯准周末兩天“精耕”周邊客源,這樣的“串門式”微度假為許多處於區域節點的小城鎮發展文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過,想要讓“串門”能常來常往,並不能簡單滿足於形式上的雙向互動,從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到產品設計、人文關懷等,這需要從業者之間通力合作,練好內外功,才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來“串門”。
首先在產品供給中,就要注意挖掘川渝兩地的文化共情與情感共鳴,把文旅資源串聯成線,開創新模式、新體驗、新空間,激活文旅消費的新生機﹔
其次,在機制創新與監管上,應在開展“串門式”文旅的地域之間,編制跨區域文旅協同標准體系,讓游客能“大膽出門,放心消費”﹔
此外,在政策協同上也應該加快跨地域、跨領域的“一卡通”辦理,聚焦醫保、交通出行、文化體驗等旅游中的關鍵小事,全面推進“多卡集成,一卡通用”,打造更多方便兩地游客的消費場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