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以開放之姿開拓發展新格局
近期,重慶開放領域捷報頻傳——
9月中旬,重慶開通首條至新西蘭的國際航線﹔9月底,重慶鐵路綜合保稅區正式通過驗收,已具備封關運行條件﹔
10月初,重慶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千裡輕舟”為紐帶,成功構建“海—鐵—江”一體化國際聯運模式﹔10月中旬,重慶開行重慶—中亞國際公路運輸線路……
對外開放,是城市發展的必答題。重慶地處內陸腹地,肩負著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大使命。
回望“十四五”,重慶聚焦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加速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延通道、拓平台、優環境,展現出澎湃活力,以開放姿態面向世界,不斷開拓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開放通道
構建“東南西北”多式聯運國際物流通道
10月2日,一列滿載木薯粉、香蕉等貨物的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班列抵達重慶團結村中心站。
木薯粉常被用來制作奶茶中的“珍珠”“芋圓”,隨著秋天奶茶飲品的熱銷,國內木薯粉需求量漸增。以前,進口木薯粉主要靠海運和公路,前者耗時久,后者成本高且運量少。
陸海新通道為木薯粉運輸提供了新選擇。2021年12月,中老鐵路開行,重慶立即行動,發出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班列,並在全國率先實現常態化運行。東南亞地區是木薯粉產出的“大戶”,不少當地企業意識到這條通道的利好,紛紛伸來“橄欖枝”。
“這些木薯粉從老撾到重慶隻需幾天,而且一箱到底,不用轉換運輸方式。”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義真說。
運輸成本也在下降。今年3月,265噸老撾木薯粉經班列運達江津小南埡站后,首次通過“鐵路快通”模式實施監管。
“以前,跨境鐵路運輸辦理手續較多,木薯粉在口岸停留產生的成本較高。現在,老撾木薯粉通過‘鐵路快通’模式,無須運營企業另行辦理轉關手續,單箱成本降低幾百元。”民生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鄭銘野說。
由於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的下降,更多企業選擇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木薯粉等貨物,再經重慶分銷至全國。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重慶進口木薯及木薯粉數量、貨值分別同比增長264.4%、184.3%。
陸海新通道助推重慶“向南”開放,重慶經該通道運輸的箱量、貨值分別從2019年的5.02萬標箱、100.43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25.18萬標箱、466.96億元﹔運輸貨物品類從開行時的80余種增加至2024年的1200余種。截至今年6月底,通道對外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及地區的571個港口,較2019年增加了56個國家及地區、405個港口。
“十四五”期間,重慶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逐漸織密一張面向“東南西北”、統籌“鐵公水空”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網:
向西,中歐班列(渝新歐)翻山越嶺,直達歐洲腹地,累計開行超1.9萬列,開行量和貨值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向北,渝滿俄班列跨越風雪,與俄羅斯相接,累計開行超1.1萬列﹔
向東,長江黃金水道乘風破浪,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2.3億噸,居全國內河前列﹔
空中,重慶航線飛躍全球,年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
開放平台
拓展功能 能級躍升
9月29日,“重慶·新加坡體驗周”開幕,許多市民現場體驗新加坡的美食、服飾、文化等元素。
“希望讓更多重慶朋友了解新加坡。”新加坡數碼發展及新聞部兼新加坡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陳杰豪介紹,新加坡方面為此次活動組織了14家品牌產品,涉及家居用品、時尚生活等,一應俱全。
“重慶·新加坡體驗周”,已成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以下簡稱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在人文交往領域的標志性活動之一。對新加坡企業而言,這是一次打開重慶市場的機會﹔對重慶市民而言,這是一個了解異國文化的窗口。
市中新項目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推動下,渝新航線增至每周24班,成為重慶密度最大的國際航線。重慶成為新加坡人最青睞的旅游目的地,去年,新加坡來渝入境過夜游客達8.6萬人次。
“十四五”時期,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實施的第二個五年,重慶與新加坡推動簽約政府和商業項目累計347個、金額260億美元,累計跨境融資金額217億美元。如今,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已成為重慶開放的一張名片。
拓展開放平台功能,推動開放平台能級躍升,重慶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形成新格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重慶自貿試驗區是我市制度創新的“試驗田”,面積僅佔全市的1.46‰,卻集聚全市超60%的外貿進出口量、超30%的實際使用外資,累計形成176項制度創新成果。
綜合保稅區是開放的主陣地,“十四五”期間,重慶獲批設立涪陵經開區、重慶鐵路港綜保區、永川綜保區等國家級開放平台,成為中西部地區綜保區、西部內陸地區開放口岸最多的省市。
重慶是全國首個兼具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這些樞紐匯聚汽車整車、藥品、肉類等多種開放口岸功能。今年前8月,重慶“五型”國家物流樞紐貨物吞吐量超8000萬噸、同比增長11%。
外貿向好
更多“重慶造”闖入海外市場
9月,世界摩托車越野錦標賽(MXGP)中國上海站開賽,重慶峻馳摩托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峻馳公司)的越野摩托車出現在賽場上。
“我們的摩托車在國外市場也得到了認可。”峻馳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相較於歐美品牌,峻馳摩托以同等性能、更具競爭力的價格贏得了市場。今年以來,出口到歐美國家的競技越野摩托車超3萬輛,同比增長100%。
重慶虯龍科技有限公司率先主攻“越野+電動+摩托車”的組合,掌握核心技術,首款產品“輕蜂”剛上市就亮相國際賽場。
截至2024年底,虯龍科技在國內擁有46家經銷商門店,覆蓋全國91%區域,產品銷往近5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電動越野摩托車品類的標杆品牌。
“目前,摩托車已成為重慶外貿出口的重要增長點。”重慶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前三季度,重慶摩托車出口達198.6億元,同比增長37.9%﹔上半年,全國摩托車出口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重慶企業佔據半壁江山。
“重慶造”摩托車馳騁海外市場,源於重慶在外貿結構上的優化調整。
市商務委主任章勇武介紹,長期以來,重慶外貿以電子信息加工貿易為主導,而“十四五”期間,重慶在穩住電子信息基本盤的基礎上,逐步調整外貿結構,挖掘更多外貿產品的潛力。
比如,“重慶造”汽車、摩托車、通機等商品暢銷海外,2024年全市汽摩整機和零部件的出口額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278.1%、55.2%﹔石柱莼菜、武隆竹筍、開州桑葉蛋等特色農產品首次實現自營出口,2024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較“十三五”末增長103.7%。
同時,重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幫助企業開拓國外市場,拿下國際訂單。
比如,我市實施“百團千企”國際市場開拓計劃,推廣“渝貿全球”品牌,累計支持超3000家(次)企業參加400余個國際展會,直接收獲意向訂單超200億元。
重慶還建設投用外貿綜合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金融、通關、物流對接等外貿全鏈條服務,讓有意願、有產品,但沒有經驗和渠道的企業也能和外國人做生意。
如今,更多重慶企業走向海外。2024年,全市有進出口實績企業4739家,較“十三五”末增長26%。“十四五”期間,全市外貿累計超3.5萬億元,越來越多的重慶企業和“重慶造”產品走向世界,為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出力量。(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楊駿 實習生 李俊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全國高校規模最大的防空洞在渝開放
- 人民網重慶10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重慶大學防空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該校A校區舉行。這座深藏於校園內的防空洞群,始建於1937年,歷經“三線建設”時期及20世紀80年代的多次修繕,總面積達1.4萬余平方米,是目前全國高校中修建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的防空洞。…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