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質量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綦江區石壕鎮,游客參觀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 (受訪者供圖)
秋季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層林盡染。走進紅三軍司令部舊址,青鬆蒼翠,仿佛訴說昔日的崢嶸歲月。“89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勝利結束。在這樣一個日子,我們來看看賀龍當年親手栽種的樹、開辟的川黔邊革命根據地,意義尤顯特殊。”展廳內,游人如織,人們紛紛以各自的方式傳承著紅色基因、賡續著紅色血脈。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長征勝利89周年。二萬五千裡長征,是一部用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書寫的壯麗史詩。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作為弘揚長征精神和展現長征歷史的重要空間載體,近年來,重慶高質量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讓“紅色動能”十足。
擦亮紅色地標
激活強縣富民新動能
豐碑無言,精神永存。
回撥時間的指針。1934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在賀龍、關向應等人的率領下輾轉來到南腰界,建立了以南腰界為軍事指揮中心的黔東特區,南腰界由此成為重慶市唯一的省級蘇維埃政權所在地。
1934年10月,紅三軍(后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和紅六軍團在南腰界貓洞大田舉行會師大會,后從南腰界出發,投入湘西戰斗,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和擴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卓越貢獻,再后更是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南腰界由此成了重慶醒目的紅色地標,見証著長征歷史、展現著長征文化、承載著長征精神。”酉陽縣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稱。
近年來,酉陽以加快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酉陽段)為契機,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全方位挖掘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紅色基因,激活紅色文化資源,推進新時代武陵山區鄉村振興及紅色旅游繁榮發展。
其中,南腰界景區正依托南腰界紅軍寨、紅軍街、紅三軍司令部舊址、紅三軍政治部舊址等,統籌整合相關文物及文化資源,以點串線成面,打造以“紅色旅游為主線,多種產業協同發展”的全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預計在今年內,會師大道建設項目、紅軍古寨景觀提升工程、紅軍古寨綜合管網項目等多個工程項目都將建成完工。
“我們還正在申報創建‘南腰界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不斷深挖紅色資源富礦,創新‘紅色+’發展模式,持續放大‘紅色IP’效應,為強縣富民現代化建設注入紅色動能。”該負責人表示。
用好“綦跡”IP
打造紅色文化高地
青山環繞,水流潺潺……走進綦江區石壕鎮,一座石木結構的風雨廊橋映入眼帘。
1935年1月21日,紅一軍團列隊穿過這座3米寬的小橋,自貴州鬆坎進入重慶綦江。進佔綦江石壕,佯攻重慶,紅一軍團借此成功牽制住川軍兵力。這座百余年歷史的小橋,自此烙下長征的印記,被后人稱為“紅軍橋”。
石壕鎮泉村村民趙啟梅是當地培養的一名紅色講解員,每天都以飽滿的熱情,帶領著游客“重走長征路”。在她講解下,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烈士墓、紅軍長征宿營遺址群、紅魂園等景點,穿透歷史的煙雲,讓凝結的長征精神在新時代閃耀著熠熠光芒。
綦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綦江是中央紅軍長征在重慶唯一的過境和轉戰地。1935年1月21日,紅一軍團8000余人從貴州鬆坎翻過大山,轉戰於石壕、安穩等地。5名紅軍戰士犧牲,長眠綦江。因此,今年正好是中央紅軍長征時轉戰綦江90周年。
近年來,綦江不斷創新盤活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出一個“沒有圍牆的紅色課堂”,探索出一條紅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在中央紅軍長征過境和轉戰的石壕鎮、安穩鎮,綦江正著力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已推出石壕紅軍烈士墓、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橋、“1935紅軍街”等紅色遺跡旅游線路。
同時,綦江讓紅色旅游成為撬動產業振興的杠杆,依托“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安穩鎮崇河村打造了一條紅軍街,每年吸引游客約10萬人次。
綦江還推出了多條紅色教育線路,包括緬懷先烈、長征路上學黨史等,旨在通過情景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儀式教學等多種方式,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瞻仰先烈故居、重溫入黨誓詞,開展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
最新出爐的《綦江建設重慶特色紅色文化高地發展規劃》中顯示,綦江將投資超過1.5億元加快紅色陣地建設,包括打造長征干部學院重慶分院(重慶長征干部學院)、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
“‘綦跡’是綦江講好紅色故事、弘揚長征精神的第一IP。用好這一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也為產業發展賦能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我們正著力打造紅色文化高地。”該負責人表示。
打好“紅色牌”
加快建設文化強市
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長征故事,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酉陽、綦江只是重慶高質量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的一個縮影。
1932年—1935年,紅軍三大主力相繼進入城口、酉陽、綦江等地,運用運動戰、游擊戰等,粉碎敵人多次圍剿,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為紅軍主力實現戰略轉移和北上抗日作出了積極貢獻。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以來,重慶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雙組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台《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實施方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保護規劃》,提出以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線路,著力打造以綦江主體建設區、酉陽主體建設區、城口市級拓展延伸區及黔江、石柱、秀山、彭水4個拓展區為主體的“3+4”公園建設體系。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按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進行規劃布局,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5大工程。
“目前,綦江已完成石壕紅軍烈士墓及紀念碑、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橋等長征文物保護展示,長征主題研學中心、紅軍街、王良同志紀念館建成開放﹔酉陽完成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及南腰界紅三軍舊址4處文物保護,完成國家文物局重點項目南腰界紅三軍革命舊址片區整體展示方案設計﹔城口完成紅三十三軍舊址文物保護展示、川陝蘇區城口紀念館提升改造。”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稱。
在4個拓展區中,黔江萬濤故居、秀山隘口紅三軍司令部舊址、石柱紅軍井完成了保護修繕,彭水紅軍街、紅軍歷史陳列館進行了提檔升級等。
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重慶還打造了市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40個、研學線路7條,推出了“中央紅軍轉戰綦江歷史陳列”“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基本陳列”“血色征途、信仰不滅——城口紅軍長征西征路”等陳列展覽,創排了民間吹打《血戰黃洋界》、歌曲《忘不了你》、情景音詩畫《紅色綦江》等文藝精品等。
接下來,重慶將全力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以及紅岩文化公園建設,精心打造彰顯國際范、中國味、巴渝韻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紅色旅游高地、內河游輪集群等精品,不斷提升重慶城市的國際形象,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韓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