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雙輪驅動 重慶跑出高效能治理“加速度”

2025年10月23日08:00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10月9日一大早,兩江新區人和街道照母山森林公園人和水庫,有市民不顧“危險水域、禁止游泳”的提示,擅自下水游泳。正在巡邏的無人機抓拍到這一場景,第一時間上傳至兩江新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並同步至人和街道“141”基層智治平台,數字預案自動分撥給街道生態環境崗的工作人員王軍。

王軍迅速聯系上水庫管理方,10多分鐘后,管理方人員成功將游泳者勸離,一場潛在的安全事故被成功遏制。

這是重慶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生動案例。“十四五”以來,重慶以數字重慶建設為抓手,深化數字賦能和大綜合一體化“雙輪驅動”,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跑出“加速度”,讓群眾真切體會到安全有保障、辦事少折騰、民生有溫度。

險情快響

安全韌性之網越織越密

9月28日夜晚,合川區土場鎮楊柳村,暴雨如注。

村民黃朝祥家的后山,裹挾著泥沙的水流愈發湍急。黃朝祥心頭發怵:“后山會不會垮?”

正焦灼時,院壩傳來緊急的大喊聲:“黃大哥,有險情征兆,快跟我們走!”渾身濕透的鎮村干部沖進院子,一邊催促,一邊攙扶起黃朝祥的老伴,拎起生活用品,護送老兩口趕往臨時安置點。

次日清晨,“轟隆”一聲巨響劃破山村——黃朝祥家屋后的山體邊坡轟然垮塌,土石傾瀉而下沖垮了房屋后牆。“要是沒連夜轉移,我們老兩口就完了。”黃朝祥紅著眼眶反復念叨:“這是救命的恩情啊!”

“暴雨來臨前,區裡就啟動防汛應急響應,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的鎮街干部立刻行動。”合川區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負責人劉磊介紹,從“雨來了再防”的被動應對,到“雨來前先備”的主動防范,靠的正是支撐城市安全韌性的智慧應急指揮體系:指揮中心統籌調度,指令秒級到達部門、鎮街,應急響應時間從過去2小時壓縮至30分鐘內,為緊急避險爭取了關鍵時間。

這樣的“秒級響應”,在重慶處處可見。

今年夏季汛期的一場暴雨中,江北區南橋寺立交下穿道的數字應急“積水查”應用突然報警:路面積水超標!系統同步觸發交通信號燈預警,交巡警迅速到場疏導、住建部門及時趕到排水,從緊急交通管制到恢復通行,環節緊湊、時間很短,未造成大面積交通擁堵和安全事故。

除了群眾切身可感的安心與踏實,城市安全韌性的提升,也體現在一組組“硬核”數據上。

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重慶為應急管理裝上“智慧大腦”,建成系統門戶與數據底座,實現應急部門與市級相關部門數據“無縫對接”,應急響應速度較以往提升3倍﹔首次實施全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收集超過1100萬條數據,生成超過5600張精細化風險評估與區劃圖﹔創新建立“提前24小時預測-提前6小時研判-提前2小時臨災預警-過程中逐時跟進”機制,風險預警更加精准﹔配齊102萬名災害應急責任人、12.8萬名網格員、2.3萬名信息員,各種力量攜手共同堵住風險漏洞,為城市拉起一張有韌性的安全網。

協同共治

“一體化”破壁壘、少折騰、提效能

10月13日上午,中秋國慶假期后的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游客依然絡繹不絕。

在此經營5年的陳老板正忙著給客人打包重慶火鍋底料。“各部門減少了到店檢查的‘量’、提升了‘質’,生意越來越好了。”陳老板說。

原來,在國慶中秋假期前,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員上門說明了來意:“以后我們依靠‘執法+監督’數字應用,一次查完亮照經營和物價公示,絕不再耽誤您做生意。”對照“綜合查一次”清單逐項核查,全程不到半小時。

這正是重慶“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的探索——打破各部門的執法壁壘,把專業執法人員整合為一支綜合執法隊伍,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精准監管、全面知道”的閉環檢查。改革后,在磁器口古鎮,像陳老板這樣的商戶,每月接受檢查的頻次從平均4次降到1次。

企業同樣嘗到改革甜頭。黔江區科瑞南海制藥公司負責人說:“以前檢查輪著來,生產線因此時不時要停工。現在‘綜合執法團’帶著數字化清單上門,一次查完,省心又高效。”

多部門協同共治,還融入“大綜合一體化”城市治理中,停車難問題也大為緩解。

江北區五裡店街道金葉世家小區緊鄰小學,上下學時間段,有車主抱怨“找車位得繞三圈”。依托“大綜合一體化”機制,街道牽頭公安、城管等部門打出“組合拳”,新增80個停車位,整治違停、清理“僵尸車”,通過智能系統實時共享車位信息,擁堵少了,停車順了。

“十四五”以來,重慶深入推進三級治理中心建設,重點領域“大綜合一體化”機制逐步完善,強化鎮街“一支隊伍管執法”,推行“綜合查一次”,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執法事項綜合率超過70%。交通緩堵促暢“大綜合一體化”治理取得突破,道路高峰小時平均車速提升5.9%。

基層“智”治

輕裝上陣解民憂,寫好民生答卷

“終於不用當‘表哥’‘表姐’了!”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工作人員邢曉琴的感慨,道出了基層干部的心聲。

曾經,街道、社區干部身陷“報表圍城”,不同部門、系統索要的數據存在交叉,但數據不共享、不集成,大家忙於數據的復制粘貼、多頭報送。

這一痛點,隨著重慶“一表通”的落地而得到徹底扭轉。

在基層智治體系下,“一表通”將“渝快政”作為統一入口,整合市級部門、區縣、鎮街、村(社區)四級高頻報表,實現數據“一次填報、多方共用”。據統計,重慶各級各部門依托“一表通”,基層報表數量、處理報表時間和參與報表工作人員均實現70%以上的縮減,更多基層干部從報表中“鬆綁”,有更多時間、精力下沉到服務群眾的一線。

“減負”不僅釋放干部活力,更讓基層治理的提質增效滲透到安全守護、矛盾化解的方方面面。

江北區寸灘街道吉慶裡小區的居民胡先生曾因樓上房屋滲漏而焦心,通過“重慶基層智治”小程序反映問題后,社區工作人員當起“和事佬”,組織與樓上業主調解。一場可能升級的鄰裡矛盾糾紛,很快得到解決。

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重慶實體化建成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基層治理中心,依托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基本能力,體系帶動全市1.1萬個村社、6.5萬個網格的基層力量共建共治,確保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

如今,重慶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探索仍在深入推進,以智治帶動共治,推動善治,讓大城之治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朱婷)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