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民辦高校體育聯盟成立
10月24日,重慶市民辦高校體育聯盟成立大會在重慶城市科技學院舉行。這一區域性體育協作組織的誕生,是“融體育·創未來”重慶市民辦高校體育發展系列活動的核心成果,推動重慶民辦高校體育事業從“分散發展”邁入“協同共建”的新階段。
據悉,此次活動由該校新活力體育產業學院提供支持,通過多維度場景創新與跨領域資源整合,構建起“產業賦能、健康筑基、學術引領、聯盟聚力”的體育育人生態系統。

重慶市民辦高校體育聯盟揭牌。陳冰攝
從“分散發展”到“協同共建”
成立大會上,選舉產生了聯盟首屆領導與工作機構。重慶城市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賈瑞受聘為首任理事長,該校體育與大健康學院院長胡紅受聘為常務副理事長。會議同時為來自重慶十余所民辦高校的副理事長單位、副秘書長單位及理事單位進行集中授牌,一張覆蓋廣泛、組織嚴密的協作網絡就此織就。
賈瑞現場分享了聯盟的發展思路和工作規劃,表示將致力於破解民辦高校體育資源分散、產教融合不深、育人效能不足等核心問題,通過建立校際課程共享、聯合賽事、科研攻關與師資交流等長效機制,把民辦高校體育從“分散發展”轉向“協同共建”的軌道上。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重慶市民辦高校體育聯盟首任理事長賈瑞發言。蔣星彤攝
賈瑞強調,聯盟的成立,是一次從理念到實踐、從組織到機制的系統性創新,未來在“五育並舉”理念指引下,聯盟將持續推動“育體”與“育心”深度融合,為全國民辦高校體育改革貢獻“重慶經驗”與“民辦智慧”。
為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會同步成立了“成渝經濟圈民辦高校體育聯盟”,標志著川渝兩地民辦高校體育事業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
專家指引體育育人新路徑
聯盟成立前夕,“融合·創變:民辦高校體育高質量發展協同創新論壇”順利舉行,多位體育教育領域的專家為重慶民辦高校體育發展提供前沿理論指導與實踐智慧。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理事長劉學民介紹,學校體育與大健康學院堅持“數智體育+智慧健康”雙輪驅動,構建體、醫、工、管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累計培養近2700名復合型體育人才。他深知,民辦高校體育事業發展從來不是“單打獨斗”的征程,希望各兄弟院校、專家能與之建立長期共建機制,在體育大類人才培養、教學創新與科研發展等方面多提寶貴意見。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理事長劉學民致辭。周路玲攝
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科研所所長孫麒麟結合其逾五十年的體育教育與管理經驗,強調高校體育發展必須注重“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頂層設計。他表示,民辦高校應深入學習並貫徹國家關於學校體育的方針政策,同時善於從歷史傳統和兄弟院校中汲取智慧,打造“一校一品”的獨特體育文化。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瑞林聚焦體育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深刻剖析了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在目標、選材、理論基礎上的本質差異,強調高校體育應立足於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他提出,體育人才培養必須緊密對接社會需求,強化“應用為本”的導向,並大力推動學科交叉,以應對體育產業多元化發展帶來的新挑戰。
成都體育學院原黨委書記、校長劉青從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宏觀背景出發,建議民辦高校應充分發揮其“機制靈活、轉身快”的獨特優勢,避免與公辦院校同質化競爭,而是要敏銳洞察國家戰略與區域需求,通過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在某一領域或項目上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彎道超車”。
多元活動構筑“體教產”融合生態
系列活動的另外兩大板塊——“大學生校園微馬拉鬆比賽”與“校園體育品牌文化體驗日”,則從大眾參與和產業對接層面,生動詮釋了聯盟未來的使命。

大學生校園微馬拉鬆。程浩銘攝
前者以5公裡閉環路線為載體,通過科學規劃賽事流程、完備補給保障與專業醫療支撐,構建起“安全參賽—健康實踐—理念認同”的全鏈條育人路徑。
后者作為“體教產”融合的生動實踐,邀請了近20家運動服飾、健身器材、體育文創等領域的知名品牌入駐校園,設立互動展位與體驗區。師生們得以零距離接觸體育產業前沿科技與產品理念,參與運動裝備試用、體質檢測及科學健身咨詢。

運動品牌入駐校園。王亞楠攝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超越簡單的消費場景構建,通過品牌文化的浸潤與產業動態的直觀展示,有效推動體育經濟視野向校園的深度滲透,初步形成“校園需求激發—產業創新反饋—人才精准輸送”的良性循環機制。(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