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數智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五育協同專題研討會召開
10月25日,由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指導、重慶移通學院主辦的“數智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五育協同”專題研討會,在重慶移通學院合川校區開幕。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及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等海內外高校的知名學者、教育專家齊聚山城,共同探討數智時代背景下通識教育的創新發展與五育融合路徑。

開幕式現場。鄒樂攝

重慶移通學院黨委書記、政府督導專員何先剛。鄒樂攝
開幕式上,重慶移通學院黨委書記、政府督導專員何先剛致辭。他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刻重塑社會形態的今天,通識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石,其價值愈發凸顯。學校已將通識教育納入核心培養體系,構建了六大版塊,並通過“教學-活動-反饋-改進”閉環持續提升教學質量。

開幕式現場。鄒樂攝
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副秘書長、重慶大學博雅學院副院長唐杰在致辭中談到,在數智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通識教育的價值與路徑尤為緊迫,通識教育是所有高校的“自修之路”。聯盟將持續推動各高校間的交流協作,共同應對時代變革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
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澤揚表示,數智時代各高校應從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多方面同步發力,推進跨界培養,讓學生在知識、能力、人格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主論壇環節,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徐珂從實踐角度出發,以《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復旦通識行知課程的探索實踐》為題,以復旦大學“通識游學+服務學習”雙軌模式為例,提出數智時代的通識教育需打破“課堂中心主義”。
唐杰以從“意義生成”角度,從經典閱讀的理論層面探討教育的本質。“教育不是培養‘AI式的工具人’,而是讓學生在經典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義。”他指出,當前通識教育存在“知識碎片化”“技能功利化”傾向,而經典閱讀的核心在於引導學生“在文字中重建生活體驗”。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榮譽教授Hans P.M. Adriaansens以《通識教育,大學課程的學術根基》為題,帶來了歐洲通識教育的實踐經驗,闡述通識教育作為大學課程學術根基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國高校在通識教育中對‘五育協同’的重視令人印象深刻。”
中山大學二級教授印鑒聚焦AI技術與通識課程的創新融合。“AI通識不是培養程序員,而是讓學生具備‘技術素養+人文反思’的雙重能力。”他以《遇見人工智能》通識課為例,通過“一場會議、兩場棋局、三大學派”的故事化敘事,讓文科生輕鬆理解AI發展脈絡。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副院長張偉特以《書院與通識的底層邏輯》為題,從書院制載體創新的角度闡釋通識教育的底層邏輯,提出育人新思路。清華新雅書院通過“學術浪漫”“窮游計劃”等活動,在小社區中實現“高密度連接”。“通識教育的本質是讓知識在互動中流動,”他表示,“書院制正是構建這種連接的最佳土壤。”
重慶移通學院通識教育學院院長皮若蘭以《數智時代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為題,闡述數智時代通識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聯系,系統分享了重慶移通學院的本土化實踐。她強調,“移通用‘小而精’的課程模塊和‘大而全’的實踐平台,讓學生在數智時代找到‘全面發展’的支點。”
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研討會將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動能,推動通識教育在數智時代綻放更大價值。通過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充滿活力的書院制社區以及“完滿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深度融合,重慶移通學院正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通識育人之路。
據悉,本次研討會會期兩天。將通過分論壇、圓桌論壇、學生論壇及工作坊,深化通識理念、書院建設、數智課堂等議題討論。(袁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