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九龍坡黃桷坪:從“禁止”到“歡迎”,一幅“涂鴉地圖”繡出城市治理新圖景
一說起重慶九龍坡黃桷坪,就不得不提那條長達千米的涂鴉街。2007年,它從一片舊城街區中“破土而出”,以驚世駭俗的色彩宣告誕生﹔到如今成為吸引全國游客的“網紅”打卡地,高峰時期日均客流量突破一萬人次。
這十余年間,它經歷的不僅是藝術色彩的更迭與斑駁,更是一場從粗放式管理到“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的治理哲學的深刻演變。
黃桷坪的故事,是一條街區的蝶變史,更是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鮮活樣本,它用實踐回答了:一個充滿自由與活力的公共空間,如何能在秩序與美感中長久綻放。

黃桷坪涂鴉街。黃桷坪街道供圖
從“堵”到“疏”
一幅“涂鴉地圖”背后的治理智慧
曾經,黃桷坪也面臨著所有“網紅”打卡地的共同煩惱。城管隊員與涂鴉愛好者之間,仿佛一場永無止境的“貓鼠游戲”。“白牆變畫布,三天就一糊”是常態。
“原來我們也有白牆,涂一個‘禁止涂鴉’,結果第二天一看,有人把‘禁止’兩個字給我涂了,就變成‘涂鴉’兩個字。”黃桷坪街道城管科負責人余路的回憶,道出了最初“堵”的無奈與幽默。
涂鴉的瘋狂,也讓周遭居民倍感痛苦。
在黃桷坪經營一家油畫顏料店的經營戶表示,最瘋狂的時候,卷帘門的鎖孔都被涂料“糊”堵了,鑰匙根本插不進去。因為涂鴉與本地居民生活的矛盾,這個曾經讓大家欣喜的流量,開始變得意味深長。
深刻的轉變,始於治理思維的破局。管理者們意識到,洶涌的創作欲望如同洪水,與其費力“堵”,不如智慧“疏”,為其開辟合理的“河道”。於是,一張精心繪制的“黃桷坪涂鴉藝術街區地圖”應運而生。這張地圖不僅是導覽圖,更是一份清晰的“行為契約”。地圖上,紅、黃、藍三色清晰界定了三類區域,如同交通信號燈般引導著游客的行為:
紅色觀賞區(楊九路主干道):這裡是街區的藝術殿堂。牆上懸挂著羅中立、張曉剛等藝術大家的復刻作品,以及美院學生創作的“哪吒”等作品。為確保品質與持久性,部分作品創新性地採用鋁扣板工藝,先由藝術家或學生在工廠創作完成,再像拼圖一樣安裝上牆,有效抵御日晒雨淋,避免了原作在老舊牆面上迅速斑駁的窘境。“這部分投入很大,一棟樓全部用鋁扣板做涂鴉,成本很高,但它是我們打造‘藝繪老街’的門面,必須保護好。”余路介紹道。
黃色限定區(郵電支路):這是為未來藝術家們准備的“孵化器”,供有一定美術功底的學生和愛好者,在指定牆面進行創作。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平台——創作者獲得了寶貴的公共展示機會,街區則以極低的成本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新鮮內容與活力。
藍色自由區(龍吟路):這裡是情感釋放的“解壓場”。讓每一位心懷創意的普通游客,都能在此盡情揮洒創意,留下屬於自己的“到此一游”。
余路說,這種模式巧妙地激發了年輕人的主人翁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從對抗到共情的轉變,使得管理成本顯著降低,街區風貌卻實現了可持續的“微更新”。

新建小微停車場。黃桷坪街道供圖
於細微處見真章
“關鍵小事”裡的民生溫度
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僅在於宏大的景觀,更在於觸手可及的細節與人性化的關懷。在黃桷坪,城市治理的“精細功夫”正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一樁樁看似微不足道的“關鍵小事”上。
面對學校周邊上下學高峰期的“腸梗阻”,街道主動牽頭開展“渝城護學”行動。城管隊員與交巡警聯動,在重點時段值守,勸導家長車輛“即停即走”,既保障了學子安全通行,也維護了主干道的交通微循環。同時,街道像“繡花”一樣,精細地挖掘一切可利用的“邊角余料”空間。利用拆遷閑置地塊、橋下空間等,新建、擴建了進港支路、九龍灣等6個小微停車場,新增超過500個停車位。這一個個“見縫插針”的停車場,如同在城市肌理中精准嵌入的模塊,有效緩解了游客“停車難”與居民“回家難”的雙重壓力。
黃桷坪街道轄區范圍內,還有很多由老舊單位宿舍樓演變而來的“三無”小區(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推行垃圾分類面臨現實困境。“這些樓棟沒人願意交水費電費,你想安裝帶洗手池、照明燈的高級分類亭,根本不現實。”街道的解決方案充滿務實精神:分類施策。對有物業的小區,提高標准,要求配建防雨棚、洗手池﹔對“三無”樓棟,則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統一設置分類箱體,告別過去兩個“裸桶”露天擺放、臟污不堪的局面。“今年我們提升改造了100多個點位,目標很朴素:先讓垃圾有家可歸,不讓雨水倒灌,不讓異味散發,這就是現階段最大的民生。”
針對背街小巷的光線死角,街道協調相關部門,新增了49盞路燈,修復了11盞“失明”路燈。“我們要照亮的,不僅是路,更是人心。是晚自習學子的前行路,是看病患者的健康路,是散步老人的平安路。”這些星星點點的光芒,照見的正是城市治理中最朴素的民生溫度。

黃桷坪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黃桷坪街道供圖
剛柔並濟
智慧賦能與執法的“人情味”
面對管理范圍廣闊與一線隊員數量銳減的現實矛盾,黃桷坪街道選擇向科技要人力,向機制要活力,探索出一條剛柔並濟的新路徑。
智慧賦能,讓角落“看得見、管得住”:在街區關鍵路段、核心區域,甚至是一些曾經人力難以企及的背街小巷,21套智能感知設備被架設起來。它們就像一雙雙永不疲倦的“眼睛”,構成了街區管理的“數字神經網絡”。
這套系統深度融入全區統一的“141”基層智治體系,使得指揮后台能實時、全景式地掌握現場狀況。
在管理后台,工作人員正在利用這套智能感知設備對轄區的重點范圍進行監控,當系統自動識別出違規涂鴉、游攤佔道、車輛違停等事件時,會瞬間生成任務清單,精准推送至相應城管隊員的移動終端。
“以前是我們滿街去找問題,現在是問題‘跑’來找我們。”一位隊員這樣形容工作的變化。這種從“人找事”到“事找人”的轉變,大幅提升了處置效率,實現了對管理盲區的有效覆蓋,讓違規行為無處遁形。
執法“溫度”,守護城市“煙火氣”:治理並非隻有冷冰冰的處罰。街道樹立“以城養城”的理念,在“吉興壩子”等開闊場地,適時開設臨時便民攤區,將散亂的游攤小販引導至規范區域經營,化“堵”為“疏”。同時,全面推行“首違免罰”制度,對於流動攤販等情節輕微、屬首次違規的行為,以勸導教育為主,慎用處罰。“執法的最終目的不是罰款,而是讓大家守規矩。一句耐心的勸導,有時比一張罰單效果更好。”這種充滿“人情味”的執法,有效化解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潛在矛盾,讓城市在規范有序之外,更保留了一份生動活潑的“煙火氣”。
然而,包容不等於縱容。在關乎公共安全與市民出行的底線問題上,管理則展現出其剛性的一面。在維護人行道秩序這一“民生細節”上,街道同樣下足了“精細功夫”。 為響應全區專項整治部署,黃桷坪街道聯合區交巡警支隊,組建“多勤聯動”隊伍,打出“宣傳教育+執法警示”的組合拳。他們不僅發動30家物業小區與社區網格,廣泛轉發“文明停車溫馨提示”,營造守法氛圍﹔更聚焦於群眾投訴集中的楊九路、郵電路、錦昌路等路段,開展高頻次、常態化的巡查糾違。整治期間,累計勸離、處罰違規佔道車輛60余台,以堅定的行動守護了市民“腳下的安全”,讓人行道回歸其應有的通暢與安寧。
大城眾管
一場沒有旁觀者的全民行動
城市治理的至高境界,是讓每個人都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共建者。
黃桷坪街道通過黨建引領,巧妙地將政府、社會與市場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了“社工提供專業賦能、志願者貢獻技能才華”的“1+1>2”治理合力。
許多尚未成名的藝術機構、團隊和學生,將涂鴉街視為展示才華、積累聲望的絕佳平台,主動申請擔任志願者,免費進行涂鴉創作與牆面維護。
而近期推出的“萌寵樂園”項目,更是創新了“微利可持續”的運營模式:市民提供自家愛寵的照片並交納一定費用,由社工組織收集整理后,交由專業繪畫團隊進行創作,最終以可愛的涂鴉形式上牆展示。所收取的費用后續將專款專用,為藝術家購買涂鴉耗材、提供后勤保障等。“這讓涂鴉街在保持藝術魅力的同時,實現了自我造血,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發展閉環。”項目負責人介紹。
沿街的商戶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成為城市美化的同盟軍。“只要不是違規設置的戶外廣告,商戶自己花錢把門面涂成漂亮的顏色,或者在門口擺放受歡迎的卡通雕塑來吸引客流,有何不可呢?”余路表示,這種開放、包容甚至鼓勵的態度,極大地激發了社會力量的無限創意。商戶為了自身生意更好,會主動維護好門前環境與秩序,實現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媒體觀點>>
在“管”與“放”之間,尋找城市治理的“動態平衡”
今天的黃桷坪,依然面臨著現實的挑戰:監督管理仍有盲區,對少數不文明涂鴉行為的執法取証依然困難,相關的法規制度也有待根據新情況進一步修訂完善。但它的實踐已經清晰地指明了一個方向: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其靈魂恰恰源於在“管”與“放”之間的動態平衡。
從一幅涂鴉地圖的智慧引導,到一個智治平台的科技賦能,再到一種“大城眾管”氛圍的悉心營造,黃桷坪的探索雄辯地証明,真正的“細管”,不是事無巨細的包辦,而是理解與共識的達成﹔不是冰冷嚴苛的禁令,而是科技與人文的溫暖結合。
它告訴我們,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美”之城,不僅要有光鮮亮麗的“面子”,更要有舒適便捷、充滿溫情的“裡子”﹔不僅需要政府的“精明善治”,更需要每一位市民、每一位游客的“同心呵護”與“價值認同”。黃桷坪街頭那繽紛的色彩,既是藝術的表達,更是治理智慧的象征。這裡的“細管”功夫,一針一線繡出的,不僅是一條網紅街區的繁華圖景,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治理理想與深沉情懷。(上游新聞 王渝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