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港—果園港”鋰電池運輸航線成功首航
“千裡輕舟”破浪暢通水運毛細血管

10月27日,重慶果園港,“重輪集3019”貨輪緩緩靠岸,“宜賓港—果園港”鋰電池運輸航線首航成功。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10月27日上午10時許,薄霧中的重慶果園港,“重輪集3019”貨輪緩緩靠岸。這艘裝載著10個標准集裝箱鋰電池的貨輪,歷經兩天航程,在智能監控系統的全程護航下安全抵達,標志著“宜賓港—果園港”鋰電池運輸航線首航成功。
從散貨、普通集裝箱到危險品鋰電池,從4條試點航線到10條航線網絡,從試點摸索到常態化運行,“千裡輕舟”貨運班輪三個月的運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計完成貨運量100萬噸,節約交通物流成本超500萬元,降幅達25%。
“千裡輕舟”以輕、快、定、省、靈的獨特優勢,激活長江上游的千裡水道,暢通內河航運的“毛細血管”,在降本增效中書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重慶答卷。
算細賬:
一條航線帶來的乘法效應
初秋的涪陵白濤港,裝卸機械有節奏地揮動長臂,一批批磷礦石從岸邊堆場轉運上船。這個一度冷清的碼頭,因為“千裡輕舟”的到來,重新忙碌起來。
“每個月能節省20多萬元運費,一年就超240萬元,相當於多請12名技術工人的工資。”涪陵某化工企業物流負責人給記者算了筆細賬:以前從白濤到雲南水富全靠公路運輸,運價高、時效不穩定,“現在班輪每周一班,定時定點,成本降了,供應鏈更穩了。”
江津珞璜港的一家糧油公司也嘗到了甜頭。“以前走公路,2300元一個標箱,現在水運優惠價1848元。”公司負責人說,更讓他滿意的是智慧平台的便捷,“像網購一樣,手機上看船期表、一鍵下單,貨物運到哪兒實時可查,省心又省力。”
這樣的故事,在長江沿線不斷上演。
三個月來,“千裡輕舟”累計完成貨運量100萬噸,節約交通物流成本超500萬元,降幅達25%。集裝箱運輸的降本效果更為明顯,例如果園港至水富港航線,公路運價3300元/標箱,水運優惠價2100元,降幅達36%。
數字背后,是運輸方式的深刻變革。市交通運輸委負責人介紹,開行“千裡輕舟”貨運班輪,正是要充分釋放水運運價低、運量大、能耗低的比較優勢,調整重慶的運輸結構。
“千裡輕舟”所載貨物中,礦建材料、化工原料等大宗貨物佔比超90%,集裝箱吞吐量穩步提升。
鋰電池航線的開通,更是一個標志性節點。鋰電池屬於危險品第9類,對運輸安全要求極高,需要專業包裝、溫控監測、應急預案,對船舶設備、人員資質、全程監管都有特殊標准。能安全承運鋰電池,說明“千裡輕舟”在安全管理、智能監控、應急響應等方面已形成成熟體系。
更重要的是,這條航線直接服務於寧德時代等新能源龍頭企業,打通了宜賓至重慶新能源產業走廊的物流動脈,預計年運輸量可達2.5萬標箱。從服務傳統散貨到服務高端制造,“千裡輕舟”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跨越。
破困局:
讓“黃金水道”真正流金淌銀
重慶,依水而生、因水而興。長江、嘉陵江、烏江等高等級航道總裡程達1140公裡,港口貨物吞吐能力2.3億噸,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地位日益鞏固。但是,長江重慶段日均船舶僅200多艘,嘉陵江、烏江支流更不足10艘,而長江江蘇段日均通航量超過3000艘。黃金水道,潛力遠未充分釋放。
症結在哪裡?
市交通運輸委負責人表示,“大船通吃”的傳統思維束縛了發展空間。近年來,重慶持續推進船舶大型化,全市貨運船舶平均噸位突破5370載重噸,遠高於長江水系14省市平均1570噸的水平。大船固然高效,但難以適應支流航道和中小碼頭。大量閑置的中小型碼頭、豐富的支流水運資源,因為“船不對路”而沉睡。
“千裡輕舟”的破局之道,就是“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現有運行主力船舶為1000—3000噸級,可根據貨源靈活選擇船型。這些“小輕舟”裝卸便捷、組貨快速,既能在長江干線穿梭,也能深入嘉陵江、烏江支流,盤活了一批中小碼頭,延伸了水運服務縱深。開州港到萬州新田港、涪陵珍溪碼頭到南岸茂霞碼頭……一條條支流航線的開通,讓水運“毛細血管”暢通起來。
輕只是表象,核心是快、定、省、靈的系統優勢。交通、海事、航道等部門聯動,對“千裡輕舟”班輪實行靠泊、作業、航行、過閘、檢驗、政務等全程優先服務。重慶海事局出台8項特別措施,包括“一對一”幫扶、“點對點”預警、“不打擾”監管、政務服務綠色通道等。長江重慶航道局採取“一灘一測”、航標優化調整、“舍寬保深”等措施,保障3000噸級船舶常年滿載通行至樞紐港。
定港口、定航線、定班期、定時刻、定船舶,“五定”班輪模式改變了固化的運輸習慣,讓水運像公交車一樣准點可靠。某企業採購經理坦言:“以前找車運輸要提前三天協調,現在看船期表直接下單,就像坐高鐵一樣心裡有數。”
數字賦能是另一大亮點。7月25日,“千裡輕舟”智慧航運平台上線,實現航線發布、在線訂艙、貨物追蹤等全流程線上化。隨后,AI智能體上線,具備智能咨詢、船期查詢、業務引導等功能,7×24小時響應客戶需求。
這場變革,得到市場主體的積極響應。9月26日,“千裡輕舟”發展聯盟成立,首批成員匯聚港口運營、水路運輸、道路運輸、貨物代理、生產制造、數字科技等產業鏈上下游110余家單位。重慶物流集團承擔5條試點航線運輸任務,大業建材、民生、新長豐、貨拉拉、希迪智駕等國企和民企積極參與。浙商銀行重慶分行為2艘1500噸級新能源船舶提供了全市首筆“千裡輕舟”專項貸款800萬元。企業主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協同共贏的格局正在形成。
向未來:
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
三個月試點,“千裡輕舟”初步構建起干支配套、水陸銜接、覆蓋川渝滇、輻射中西部的班輪化運輸網絡,基本實現了“開得動、穩得住、有效益、有口碑”的初期目標。但行至中流,挑戰同樣不容忽視。
試點航線船舶平均裝載率僅55%,低於80%的盈虧平衡點,企業讓利運行。貨源對流不均衡,返程空載率較高。例如,珞璜至萬州航線下水運輸2460噸,上水僅950噸﹔果園港至水富航線上水運輸14萬噸,下水僅7萬噸。嘉陵江航道瓶頸問題突出,今年積壓船舶最多達48艘,最長滯留36天,烏江彭水樞紐實際年通過能力不足設計能力的12%。
這些問題,既是成長的煩惱,也是轉型的契機。“千裡輕舟”正處於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關鍵期。市交通運輸委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到今年底,“千裡輕舟”10條試點航線將累計完成貨運量150萬噸左右﹔到2027年,常態化運行航線達到20條,累計完成貨運量1000萬噸,全社會物流成本節約10億元。
為此,重慶將建立長江上游多式聯運體系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將水路貨運增量完成率等核心指標納入區縣年度績效考核﹔實施“貨源深耕”計劃,建立動態貨源數據庫,制定一區(縣)一策、一企一策、一貨一策等個性化物流解決方案,力爭年底前推動150萬噸以上貨物實現“公轉水”。
同時,重慶將重點打造嘉陵江航線、鋰電池航線、奉節臍橙滾裝甩挂運輸等精品航線。完善碼頭設施,加強航道專項維護,盡快實現嘉陵江草街至涪江渭沱段35.5公裡航道夜航﹔優化運力結構,推廣“拖船+駁船”頂推船隊運輸模式,打造1000噸級新能源清潔能源船隊﹔深化AI智能體應用,按月迭代、小步快跑,推動在智能報價、物流方案、風險預警等核心功能上的突破﹔加快出台支持“千裡輕舟”高質量發展一攬子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船舶建造、智慧航運發展、“公轉水”增量等方面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從激活一條條航線到帶動一個個產業,“千裡輕舟”載的是物流貨物,通的是經濟血脈,激活的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一池春水。小輕舟,大格局,這場內河航運的重慶實踐,正在為推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書寫生動注腳。(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吳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