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走進西政課堂 21年守護詮釋“德法相伴”
“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願。”10月28日,這句質朴的承諾在西南政法大學渝北校區響起。“時代楷模”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以下簡稱“渝檢護‘未’團隊”)代表走進校園,以“德法相伴,傾情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主題,為師生帶來一堂有深度、有溫度、有力量的“青春大思政課”。

活動現場。荊仁科攝
一場分享 法治溫情浸潤青春課堂
分享會上,團隊成員與服務對象、新聞記者一同登台,講述21年守護路上的點滴瞬間。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詹文渝以《為了孩子,他們竭盡所能》為題,回顧了團隊21年的發展歷程。“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她發出呼吁,期盼全社會、各行業、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德法相伴,攜手同行,護衛孩子成長路。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詹文渝作分享。荊仁科攝
“為孩子多做一點”,是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梅玫21年前許下的朴素心願。她從“莎姐”崗位出發,將一個品牌做成一座城市的溫暖守護。“這項事業是我最大的驕傲,我們將繼續用法治的陽光,陪伴孩子們向陽而生。”她說。
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檢察部檢察官唐煥然,曾是一名戍邊軍人。他從橄欖綠換上檢察藍,將忠誠刻在守護未來的新哨位,推動辦理全市首例涉未成年人網絡公益訴訟案,用普法情景劇為孩子們筑牢防護網。
“辦案有期限,但‘守護’沒有。”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李非白講述了她和同事七年如一日陪伴三個孤兒的故事。一聲“檢察官媽媽”,是她們收到的最高褒獎。“穿著檢服,就扛著國家的托付,”她說,“不管多難,都要以國家之名,守護孩子茁壯成長。”
從建立全國首個省級教職員工入職查詢平台,到研發“家庭成長環境風險防控”數字模型﹔從為無人照管的孩子驅車百裡,到探索“檢察官+觀護人員+司法社工+親屬”幫教模式……團隊用專業與堅守,構筑起未成年人保護的“制度防護林”。
一份傳承 西政精神照亮守護之路
據悉,從1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發展到45個,成員從寥寥數人擴展到500余人——自2004年成立以來,渝檢護“未”團隊走過21年不平凡歷程。梅玫、龔珊、唐煥然、吳波、李非白、孫文靜、王莉等7名優秀代表,以及團隊集體,用法律守護成長之路,用愛詮釋司法溫度,將法理情有機統一於每一起案件,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法治晴空。
今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該團隊代表“時代楷模”稱號。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檢察院、重慶市委市政府先后發出學習決定,號召廣大政法干警和黨員干部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弘揚法治精神,以良法善治守護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作報告的11名成員中,有6人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他們從西政出發,將“博學、篤行、厚德、重法”的校訓精神融入未檢事業,在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道路上書寫了西政人的責任與擔當。
重慶市璧山區法院法官助理韓丹的到來,讓這份傳承有了更動人的注腳。十年前,一堂法治課在她心中種下光的種子﹔十年后,她追光而來,穿上政法制服,從被守護者成為守護者。“未來的日子裡,我要像他們一樣,做有意義的事,將法治理念傳播給更多人。”她說。
一次共鳴 榜樣力量激蕩青春理想
這堂特殊的“青春大思政課”在師生中引發深刻共鳴。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王瑞慶表示:“團隊事跡是最鮮活的思政教材。我們將搭建‘理論+實踐+榜樣’的育人平台,讓學生從‘聽故事’到‘明道理’再到‘踐行動’。”
“法治的真正溫度不僅在於判決的公正,更在於其拯救的意義和修復的可能,”民商法學院2025級本科生何僖鈺說,“我將以楷模為榜樣,深耕專業,傳遞溫暖,爭做有擔當的法治人。”
法學院2025級本科生石貝熙是學校“童心法援宣講團”成員,她表示:“我將把渝檢護‘未’的精神融入宣講,用孩子們喜愛的方式普法,為未成年人保護事業貢獻力量。”
據了解,近年來,西南政法大學將未成年人法治保護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方向,依托青少年法治素養家校協同培養基地、童心法援宣講團等平台,推動專業教學與社會服務深度融合。宣講團累計走進20余個鄉鎮、社區和學校,開展宣講40余場,覆蓋5000余人次。學校還加強與檢察機關合作,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網絡保護等主題,開展理論研究和普法宣傳。
下一步,西南政法大學將與渝檢護“未”團隊深化協作,把學習“時代楷模”激發的精神力量,轉化為推進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實際動能,為構建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治環境貢獻西政智慧。(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