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哲學2025年會在重慶師范大學舉行
近日,川渝哲學2025年會在重慶師范大學召開,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主體性建構、促進川渝哲學協同發展。自廈門大學、四川大學、中共四川省委黨校、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30余所院校科研單位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才俊參加大會。

會議現場。重慶師范大學供圖
此次年會專門設置了研究生論壇,評選出研究生優秀獲獎論文48篇,其中特等獎8篇、一等獎16篇、二等獎24篇。
重慶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艷表示,學校深入把握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機遇,科學謀劃未來發展,積極回應“重師何為、重師何位”的時代課題。作為扎根巴渝的高校,重慶師范大學在發展建設中始終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搭建交流平台和橋梁。此次年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期待在眾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推動學校哲學學科建設發展倍添動力,再結碩果。

重慶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艷致辭。重慶師范大學供圖
四川省哲學學會會長、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熊林指出,川渝作為長江上游文明源頭,在中華文化與哲學發展中地位非凡,歷來開放包容。他借黑格爾名言闡明哲學與時代精神、文化主體性的關聯,提出要辨析文化與文明關系﹔又引亞裡士多德觀點,強調閑暇與休閑對哲學研究的意義,呼吁推動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當代建構。
重慶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唐旺虎強調,川渝兩地同根同源,應攜手打造哲學研究共同體,共同肩負起時代使命。他提出三點期望:一是深耕文化主體性研究,融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加強川渝協作,推動哲學研究從“各自出彩”邁向“共同精彩”﹔三是回應“時代之問”,用哲學智慧服務社會發展。
重慶市教委宣教處處長李林齊圍繞文化主體性作為民族精神獨立與自覺的重要意義,強調其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緊迫性。面向未來,他提出要始終堅持黨的創新理論指導,深耕巴蜀文化、抗戰文化、三線建設精神等特色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上半場主題報告中,四川大學教授陳波系統梳理了馬克思哲學形成的理論脈絡與核心問題意識﹔廈門大學教授馮兵從“為政以德、治國以禮、無為而治”三個方面,論述儒家的為政之道在執政倫理、管理智慧與政德修養等方面仍有現實價值與啟示﹔四川大學教授楊順利從“何謂元政治”出發,得出阿多諾關於成熟的主體擺脫被監護狀態,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承擔責任的結論﹔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吳書林從“主客體關系下翻譯的意義、共性個性關系下的翻譯本質、形意關系下的翻譯標准”三個方面進行分享﹔重慶師范大學教授侯玲從“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產轉向”出發,闡述人機協同知識生產范式下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主體性困境。
下半場主題報告中,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文學平強調隻有把握文化生產的權力結構,才能在守正創新中堅持文化領導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四川大學教授閔麗揭示了宗教批判在其轉向市民社會剖析和唯物史觀創立中的關鍵作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歐陽彬圍繞文化主體性從常態化、具象化、話語化和制度化四個層面提出實踐路徑﹔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段吉福主張構建“技術—人文”協同的倫理框架,以形成人機共在、多元共生的倫理新秩序﹔重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波剖析了馬克思關於“虛假共同體”與“真正共同體”的本質區別﹔重慶師范大學教授李長泰重點從哲學依據、中華情感、道統文化、制度治理、精神理想等六大維度,系統構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框架。
大會還設置了五個分論壇。與會專家和研究生從不同角度,圍繞主題“哲學與文化主體性建構”,共同開啟了一場深度與廣度並存的學術探索與思想碰撞。
此次活動由重慶市哲學學會、四川省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四川省哲學學會與重慶師范大學聯合主辦,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