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重慶渝中:“巷往”深處遇見城市暖心“過往”與“向往”

2025年11月06日10:33 |
小字號

“文明有范兒·巷往”一角。大坪街道供圖

“文明有范兒·巷往”一角。大坪街道供圖

深秋的重慶,陽光和煦,暖陽透過高大的黃桷樹,在青石地磚上洒下斑駁的光影,在重慶渝中區大坪街道,一條名為"正街一巷"的老街完成了一場整合社會力量、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生動實踐。

10月30日,渝中區大坪正街一巷“文明有范兒·巷往”正式開巷,“文明有范兒”會客廳、大坪記憶館、“技藝有范兒街巷”、社區共建花園、新就業群體友好商戶地圖……這裡不僅承載著老城記憶,更是通過系統化的治理創新,打造一個實實在在的"新就業群體友好街區",讓新就業群體在這座城市找到了歸屬感。

一條老街的“治理密碼”

讓新就業群體找到“家”的感覺

“文明有范兒·巷往”會客廳。大坪街道供圖

“文明有范兒·巷往”會客廳。大坪街道供圖

“以前送單到這裡,最頭疼的就是停車和找路,經常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耽誤時間。”外賣騎手李廣指著巷口一排亮眼的“友好車位”地標說,“現在有了專屬車位,旁邊還有清晰的樓棟分布圖,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大坪街道以黨建為引領,聚焦新就業群體“停車難、找路難、歇腳難”等實際問題,通過空間微更新、機制創新和服務賦能,系統推進友好街區建設。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基層治理體系在支撐。

走進巷子,一面“友好商戶地圖”格外醒目。友好商戶提供的免費飲水、應急充電、優惠餐飲等服務一目了然。“我們鼓勵商戶‘讓利小哥’,加入暖‘新’服務網絡。”大坪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在巷子中段的“心願亭”裡,挂滿了騎手們寫下的"心裡話"和"微心願"。由街道定期收集、辦理回復,讓新就業群體的訴求被看見、被回應。同時,街道還設置了“文明牆”,展示快遞小哥幫助考生、堅守崗位等暖心故事,讓平凡崗位上的奮斗被看見、被尊重。

“基層治理的精度,決定著城市的溫度。”大坪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友好街區不僅是為新就業群體提供便利,更是推動他們從“服務對象”轉變為“治理力量”,實現個人發展與城市治理的“雙向奔赴”。

“我們”的巷子“我們”管

三方聯動的治理“密碼”

“開門有約·周四見”活動現場。大坪街道供圖

“開門有約·周四見”活動現場。大坪街道供圖

巷子的新生,不止於“面子”的美觀,更在於“裡子”的活力。活力的源泉,便來自街道社區、友好商戶和社區居民之間形成的“治理鐵三角”。

開巷當天,大坪街道品牌活動“開門有約·周四見”社區工作日同步在此舉行。街道干部、人大代表、議事代表與居民圍坐一圈,在黃桷樹下“擺攤問需”。據統計,現場共收集到老舊小區改造、為老服務等民生訴求49項,一張張“需求清單”正通過多元協同機制,加速變為居民可感可知的“成效清單”。

變化的持續,靠的是“機制”。巷子裡成立了“巷往聯盟”,商戶們共同議定並遵守《巷往公約》,實行“攤位輪值制”,自我管理門前衛生與秩序。匠人們變成了有組織、有形象的“社區服務合伙人”。居民可以通過參與社區清潔、文明議事等活動積累“文明積分”,在“365文明積分銀行”兌換物品或榮譽,形成了“參與-激勵-再參與”的良性循環。

從“巷往”到“向往”

老城煙火與文明新風的共生之路

翻新后的社區裁縫鋪。大坪街道供圖

翻新后的社區裁縫鋪。大坪街道供圖

城市的溫度,最動人的篇章往往寫在對勞動者的包容裡。“暖新港灣”驛站裡,充電、飲水、熱飯一應俱全,成了外賣騎手們奔波路上的“加油站”﹔“友好食堂”裡,“騎手專屬窗口”提供著熱氣騰騰的特惠套餐。這些細致的安排,讓穿梭在城市脈絡裡的新就業群體,找到了歸屬感。

而這份善意,也催生了溫暖的反饋。熟悉片區的快遞小哥,主動擔當起“兼職網格員”,成為社區發現問題的“移動探頭”﹔外賣騎手在送餐之余,會順手為巷子裡的獨居老人捎上採購的生活用品。

“這條巷子的打造,核心是‘黨建引領、機制賦能、居民共創’。”大坪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空間場景驅動—文明價值內化—行為自覺轉化’這樣一條路徑,真正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落到實處,讓老城煙火與文明新風在這裡共生共長。”

如今,“巷往”已成為大坪街道基層治理的一張亮眼名片。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更新,更是一種治理模式的探索,一種社區精神的重塑。據悉,大坪街道已規劃了“巷往”二期建設,通過“設計師+居民”共創等模式,讓這份源於一條小巷的治理智慧,播撒到更廣闊的地方。(胥世鵬)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