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教育

“數智”點亮書香路 渝中區探索青少年閱讀新生態

2025年11月21日18:15 |
小字號

在走廊的智慧書櫃前隨手借閱,通過AI助手獲得個性化書單,與作家在線共讀共創……這些場景正成為渝中區青少年閱讀的新常態。

11月 20日,“數智賦能·書香筑夢”渝中區深化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暨科技賦能閱讀創新工程研討會在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解放碑校區)舉行。各界代表共同探討如何以科技之力,描繪渝中區青少年閱讀行動的創新圖景與未來路徑。

活動現場。唐文蕤攝

活動現場。唐文蕤攝

從環境改造到范式構建

夯實書香育人根基

研討會上,一份渝中區青少年讀書行動的成果答卷清晰呈現。

近年來,全區高位推動“書香渝中”建設,打造“學段有機銜接,品牌創建引領,激勵機制健全,閱讀氛圍濃厚,服務全面育人”的渝中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范式。

全區不僅完成64所校園閱讀環境改造,更新藏書超5萬冊,更在課程建設上深耕,研發了81個讀書課程,其中13節獲評市級精品課。並利用“曾家岩、虎頭岩、紅岩村”三岩紅色資源,年均開展200余場“讀行”活動,讓青少年在“行走的閱讀”中,將書本知識與腳下城市的歷史文脈深度融合。

渝中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區教委副主任楊斌發言。唐文蕤攝

渝中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區教委副主任楊斌發言。唐文蕤攝

渝中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區教委副主任楊斌表示,下一步,將扎實實施書香校園規范建設行動、閱讀資源優化培育行動、閱讀素養培育進階行動、數智閱讀生態重構行動、閱讀成果展示轉化行動等五大行動,持續完善覆蓋各學段的閱讀服務體系,持續培育讀書行動示范學校、班級和師生典型,著力打造具有渝中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的青少年學生讀書品牌。

從單點推進到多方協同

匯聚優質閱讀資源

會議的另一個重頭戲是資源的整合與聯動。現場,“青少年學生閱讀資源優化工程”正式啟動,致力於構建一個覆蓋全域、資源豐富、機制順暢、充滿內生活力的青少年學生閱讀服務新體系。

重慶市青少年作家協會、重慶市少年宮、重慶新華書店有限公司重慶書城、渝中區圖書館、渝中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成為該工程首批成員單位。

同時,渝中區臨江路小學等三所學校被授予“閱讀與寫作基地校”,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成為重慶市青少年學生閱讀示范點,標志著校、館、社、企協同推進閱讀的機制邁出實質性一步。

授牌儀式。唐文蕤攝

授牌儀式。唐文蕤攝

重慶市青少年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鄧曉娟現場發布了“與作家共讀共創”公益計劃。“我們每季度將邀請一位知名作家作為‘領讀人’,發布主題書單,並親自解讀。”鄧曉娟介紹,該計劃還將鼓勵學生提筆創作,優秀作品有望獲得作家點評並在主流媒體平台發表,旨在打造“閱讀—思考—創作—發表”的完整鏈條,真正激發孩子的文學潛能。

從傳統閱讀到智慧賦能

拓展閱讀體驗邊界

當閱讀遇上前沿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四所學校的分享提供了生動答案。

在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智慧書櫃和數字閱讀屏如同“知識便利店”,散布在走廊與休息區,學生課間十分鐘就能掃碼借書。同時,AI閱讀助手能為每個學生建立個性化檔案,精准推薦書目,並跟蹤閱讀數據生成診斷報告,實現從“泛讀”到“精讀”的跨越。

天地人和街小學則致力於讓AI“懂兒童”。該校分享了如何通過AI在課前了解學生、課中差異化提問、課后提供成長支持,讓技術不再是冰冷工具,而成為懂孩子的閱讀伙伴。

重慶市巴蜀中學在深厚書香底蘊基礎上,直面科技融合的短板,並規劃了構建智能閱讀空間、打造統一數字平台等突破路徑。中華路小學則在圖書館打造了特色功能分區的“未空間”,並引入AI心理閱讀一體機,實現“讀心與讀書”的融合。

從工具利用到人文回歸

把准科技賦能方向

在圓桌沙龍環節,專家學者與學校代表圍繞“科技賦能閱讀:實踐與邊界”的主題展開思想碰撞。

圓桌沙龍。唐文蕤攝

圓桌沙龍。唐文蕤攝

西南大學教授秦紅雨針對基礎教育階段培養的閱讀興趣在更高學段出現斷裂的問題,提出AI時代的閱讀應強化“三個維度”:重視文化經典閱讀﹔強化閱讀過程本身﹔培養優質閱讀習慣,警惕碎片化、娛樂化閱讀侵蝕,培養終身閱讀者。

重慶市求精中學、復旦中學、人民小學的相關代表也分享了各自見解。其共識在於:科技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科技應用應重在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引導深思,要警惕過度依賴導致的情感溫度缺失與思維淺表化。最終,所有技術的指向應是回歸“人”本身,守護閱讀帶來的心靈滋養與獨立思考能力。(晏紅霞)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