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社会

一位ICU医生的武汉“病毒战记”: 与死神赛跑,给五位病人用了“救命神器”

2020年02月25日09:29 | 来源:扬子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位ICU医生的武汉“病毒战记”: 与死神赛跑,给五位病人用了“救命神器”

  潘纯(左)为患者进行ECMO手术。

  潘纯。受访者供图

  武汉、金银潭医院、ICU(重症监护室),这三个词,像一个不断推进的镜头,一步步聚焦在这个让全国人民都关注的地方。潘纯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办指令,大年初二他“单骑”赴武汉。此前,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已经在武汉一线一个星期了。与“国家队”会合后,第二天潘纯就进入ICU工作,到如今已经快一个月了。其间,他和同事们给5位患者上了ECMO(人工心肺)。对于大家嘴里的“救命神器”,身为重症科医生的潘纯却心情复杂,“有机会的话,我希望用不上它。” 

  澄清

  金银潭医院ICU的

  “楼层密码”并不准确

  网上有人说,在金银潭医院,医护和患者嘴里都有个“楼层密码”,五楼、六楼、七楼,住院楼层越高,代表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患者楼层升了一层,希望就少了一分。

  潘纯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这个“楼层密码”其实有误读。“这里的七层是医院原本的ICU,五层和六层是改造而来的重症病房。我所在的五层,收治的都是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最多的时候危重症患者占了一大半。”潘纯说,他和“战友们”管着的病区,36张床,最多时都住满了,一般来说50%是危重症。病情最严重的患者,上了ECMO,上了血液透析,对症的、所有能用的顶级的生命支持手段都用上了。目前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有12名,ECMO3名,血液净化患者5名。

  从大年初二开始,潘纯就坚守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每天早上八点前,他就会来到医院开始查房,对重症病人进行呼吸功能的评估,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通俗来说,患者躺着时间长了,由于重力处于底部的肺泡会被“压塌”,将患者改成俯卧能帮助患者肺泡打开,早上翻过去下午还得再翻回来。“穿着包裹严密的隔离衣给患者翻身,工作量要大得多,每次给病人翻身,都需要5个医生一起,遇到长得胖的,就更费劲。”潘纯跟紫牛新闻记者描述道。

  紧急抢救也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在金银潭医院,潘纯是同事们口中的“高手”,病区的骨干力量。

  神器

  一个月装了5台“人工心肺”

  但希望用不上它

  2月1日, 一名50多岁、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女性患者,病情突然发生了恶化,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饱和度撑不住,可能下一秒就面临死亡。为了争取救治时间,潘纯面临感染的高危风险,套上正压通风系统,5秒钟内为患者完成了气管插管。随后评估患者情况,潘纯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张露医师组成的“临时班子”,给患者安上了ECMO。

  一位38岁的男性病人,病程已经有20多天,之前进行了呼吸机、插管等治疗,但是没有明显好转,ECMO是最后的希望。2月13日,在穿着防护服再穿隔离衣,一层又一层戴手套的情况下,潘纯和队友一个多小时内搞定了手术。这是他在金银潭医院的第5台ECMO手术,有了人工心肺的支持,患者的氧饱和度达到了100%,“只要能维持住,这名患者就还有希望。”

  ECMO是一套人工心肺系统,它能替代患者原有的心脏和呼吸功能,让不堪重负的心肺得到休息,为挽救生命赢得转机。ECMO的手术难度很大,是外科手术中难度及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能在1个小时内,甚至在团队人数都不够的情况下成功装上ECMO,是硬实力。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ECMO是大家口中的“救命神器”,对它,作为重症医师潘纯的态度要矛盾得多。“患者能否上ECMO,有明确的指征,它是一个风险和受益并存的操作,甚至可以说,在有些时候风险是大于获益的。”潘纯说,ECMO是最后的救命手段,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能把患者的病情逆转在ECMO使用的节点之前,使用常规和挽救性治疗能够逆转病情而不需要实施ECMO治疗,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寻药

  相信科学

  但ICU医生不迷信“神药”

  把病情逆转在使用ECMO之前,新冠肺炎留给医生的时间并不多。一个身体各项指标还不错的患者,可能第二天就进展到重症,哪怕是和重症打惯了交道的医生,在面对患者出现断崖式“崩塌”的状况也常常措手不及。

  “我们发现患者肺部损伤比细菌性肺炎要重,呼吸衰竭进展得也非常快,从鼻导管、高流量、无创通气,很快就会进展为有创的机械通气,同时还会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潘纯说,他相信“患者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但对于新冠肺炎,身体状况崩塌这个“拐点”的信号可能还没有被完全掌握。所以,重症医师对于重症患者的观察和监测需要“关口前移”,这样才能有效阻断患者病情的恶化。

  平时有新冠肺炎药物治疗的消息,家人、朋友都会转给他看,但是作为重症医生他并不迷信“神药”。“一个药起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维持作用一定的时间,这是科学的道理,不会有用上立马有效的神药;一些药物还在进行临床试验,还没走过临床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还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无法应用到临床。”

  潘纯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意见,金银潭医院也在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比如克力芝、阿比多尔等,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药物存在副作用,而且目前一些研究对其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我们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免疫调节、呼吸功能、营养治疗等。”无论是呼吸机还是ECMO,少不了医护一点点盯着去调数据,每一位成功脱机的患者,都是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给盯出来的。

  空床

  没有太多时间“热泪盈眶”

  吃饱了继续和“死神”抢人

  “按照重症监护室的人力配比,医生跟患者的比例应该是0.8:1,护理应该是2.5:1,我们病区的人力还是很欠缺。”潘纯说,按照病区里有20个重症患者来算,医生得有16个,护士得有50人,而他们总共也只有13个医生,40个护士,刚到武汉时人手还要更少,除了重症患者外,他们还要照顾病情相对轻的患者。防护服一穿五六个小时挑战到身体的极限,渴到一口气能喝下四五瓶矿泉水……在重症监护室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经历过“超长待机”的时刻。对潘纯来说,哪怕晚上从病区回到住地,一天的工作还是没有结束,他要通过微信群,询问每一位患者情况,指导救治,遇到紧急情况,便要随时冲回患者病床前治疗。

  36张病床,动态地会出现空床的情况。一张病床空了出来,有两个结果:一是患者挺过了生死线,出了重症监护室,这样的患者潘纯送走了不少,此时也是病区里医护人员最高兴、最受鼓舞的时刻;二是用尽了方法,患者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床空了,人没了,眼前的患者成了死亡统计里的那个“1”。

  每次和潘纯通话,哪怕再累,紫牛新闻记者都能感觉到他语气中的开朗和振奋。身在重症医学科,必须有一颗“强硬”的心脏。潘纯心里惦记在他病床上的每一位患者,特别希望能把每一位患者救回来,但如果不能如愿,也没有太多时间去“热泪盈眶”。有遗憾伤感的情绪,但很快就被安放到脑袋的角落里面。晚上在住地开一盒盒饭或是“自high锅”,吃饱了,睡足了,空床会来新的患者,明天还要继续去和“死神”抢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责编:秦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