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社会

一个娃,三个“妈”——疫情中残疾儿童的康复生活

2020年05月18日08:22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一个娃,三个“妈”——疫情中残疾儿童的康复生活

新华社天津5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井怀、白佳丽、刘惟真

疫情困住了残疾儿童的脚步,却困不住孩子们的康复之路。

在甘肃省秦安县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条木板搭在台阶上,5岁半的小姑娘小怡(化名)从高的一头颤巍巍地走向低的一头。小怡患有脑瘫,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比同龄的儿童差很多。疫情期间,她在家中这样练习身体的平衡能力。

一项简单的练习,牵动着相隔千里三位“妈妈”的心。

首先是陪在身边的妈妈。几年来,妈妈康亚丽一直陪着孩子去兰州、西安、天津等地求医问药,花费了十几万元,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疫情期间,为了不“前功尽弃”,康亚丽一直坚持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治疗。

有一段时间,为了练习孩子舌头的灵活性,康亚丽在孩子嘴唇上沾上米粒,让她伸出舌头一粒一粒舔下来。为了让孩子识别形状,她用纸剪出长方形、正方形,让孩子反复练习。“沙发”这一个词,就不厌其烦地领着孩子反复读了几天。

第二位妈妈是“康复师妈妈”。因为疫情的原因,康复师华轶男春节后便滞留在老家哈尔滨。不过,她没有断了孩子们的康复课程。几个月来,华轶男每天通过网上课程、微信视频等方式远程指导小怡等多名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

隔离在家,对于小怡这样的孩子来说,很多专业设备无法使用,华轶男便指导康亚丽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的康复玩具。比如,用小木棍、板凳做成障碍物,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用旧衣服做成小沙袋,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让孩子拿着盘子和圆形纸片比较,认识形状等。

疫情期间,华轶男、谭蕊、李玲君等多位康复师为残疾儿童“量身定制”康复治疗计划。“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疫情期间,康复师、儿童不能到康复中心,但在家中的训练不能停下。”华轶男说。

第三位“妈妈”是“贾妈妈”。贾秀芳长期投身残疾儿童康复事业,2019年,她在天津市津南区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一家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为孩子提供免费康复治疗,被孩子们亲切地喊“贾妈妈”。

疫情期间,贾秀芳为天津捐赠了智能康复床、消毒液生成器等价值约106万元的医疗物资,助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今年要再招收甘肃省灵台县、河北省隆化县的80名脑瘫患儿。”贾秀芳说。

天各一方的三位“妈妈”,为了残疾儿童的康复,结缘于天津津南博能康复医疗中心。

多年来,残疾人的康复,特别是残疾儿童的康复,一直是残疾人事业中的短板。去年以来,天津市津南区将社会资本、专业人才队伍整合,联合贾秀芳等社会力量,建立天津津南博能康复医疗中心。

新机构致力于为脑瘫、自闭症患儿提供免费康复服务。天津市津南区残联理事长刘树信介绍,天津津南博能康复医疗中心定位京津冀,服务东西部对口扶贫,让贫困家庭、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儿童免费享受康复服务。目前已有来自天津、甘肃、河北等地的100余名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治疗。

在“妈妈们”的精心照顾下,很多残疾儿童康复渐渐有了起色。小怡去年10月刚到天津津南博能康复医疗中心时,没有任何语言能力。现在,她可以对妈妈说“宝宝爱你”。

(责编:秦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