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国内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以“绿道+”模式促生态价值转化

2020年06月03日07:40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以“绿道+”模式促生态价值转化

  近年来,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从世界最长绿道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雪山阳台、绿道骑行、夜游锦江……大手笔擎画、前瞻性布局,其背后考验的是长效运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本“绿色生态账”如何算?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如何可持续?在5月27日成都市青龙湖畔举行的“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推进绿道生态价值转化”新闻发布会上,成都“晒账本”、做解读。

  考量:生态价值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推动转换?

  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39.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杨小广亮出成都的“绿色家底”。

  如何把资源变成资产?“推进生态价值转化,需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生态产品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怎样转化、如何保障?”成都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祝小文阐释,这分别涉及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转化路径和政策创新。

  摸清“家底”是基础工作。成都已开展先期探索,聚焦川西林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城公园等特色生态资源,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转化研究和试点项目。

  以锦城公园为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对其生态价值开展评估研究。该所专家刘勤介绍,他们构建了锦城公园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具体包括气候调节、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18项生态服务价值指标。据初步估算,锦城公园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269亿元,预计可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总价值达1万亿元以上。

  “生态服务价值不等同于经济价值,有的生态服务价值需转化利用,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刘勤表示,目前,国内外生态价值转化率平均不超过35%,锦城公园还需建立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探索创新。

  “下一步,成都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祝小文举例,将加快完善生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研究发布绿道综合价值信息和生态健康指数;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探索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与生态价值核算挂钩,推动碳汇项目开发;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供给机制,推动生态资产证券化,探索设立“绿道银行”“生态账户”。

  探索:天府绿道成为“网红景点”制造机

  正加速成型的世界最长绿道体系——天府绿道,正成为成都最大的“网红景点”制造机。

  新都区沸腾小镇,本是一块不可利用的土地。当地创新“绿道+火锅”模式,让这里从线上火到线下;青白江杏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启动后,这里陆续引入房车度假露营地等项目,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一个个“网红打卡点”的诞生,背后是成都以“绿道+”模式,推进天府绿道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过程。

  “天府绿道目前已建成3689公里、完成投资341亿元。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天府绿道?”祝小文介绍,成都以“绿道+”串联起“以道营城、以道兴业、以道怡人”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绿道+生态涵养”——保育生态资源“存量”,梳理1.15万平方公里生态基底,设置三级共73条生态廊道,实行重要生态绿隔区内用地减量政策;出台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紧贴城市人文特点和资源禀赋增绿筑景,推动绿道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公园139个等。

  “绿道+场景营造”——让绿道成为引领消费时尚、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道”“经济道”。“绿道+夜市”,夜游锦江项目接待游客1.5万人次;“绿道+美食”,沸腾小镇年营业收入近1000万元;打造天府绿道文旅IP,培育形成夜游锦江、江家艺苑等绿道场景品牌68个等。

  “绿道+公共服务”——统筹布局11类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提升绿道系统可达性,加快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000余次,约1500万人次参与。

  “绿道+制度创新”——探索共建共享、协同高效的绿道建管体系。其中,建立“一体设计+整体运行”的运营管理机制、“边建边招”的资产出租新机制、“主体多元+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存量活化+弹性预留”的土地利用机制等。(四川日报记者 吴亚飞)

(责编:盖纯、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