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人民日报记者遍神州

重庆武隆区200余名退役军人当起村社干部

回家,带着乡亲富起来

本报记者  王斌来  常碧罗
2020年07月28日22: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文复乡铜锣村村支书冉正权(左)和菜农交流蔬菜苗培育方法。
  汤琳钰摄

  长坝镇大元村村主任王锋(右一)与村民一道清理路面。
  汤琳钰摄

  黄莺乡黄莺村村支书刘其发正在查看水稻长势。
  汤琳钰摄

  核心阅读

  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留下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重庆市武隆区选派200余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干部。他们凭借韧劲和担当,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探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使乡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8日 11 版)

  青瓦木墙,一幢幢古朴的苗家吊脚楼点缀山间。这里是重庆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

  “来,坐坐坐。”见记者来,代万禄搬出小板凳热情招呼。这个脸颊黝黑的汉子一身迷彩,腰板挺拔,说话干净利落。

  退役多年后,代万禄经推选,成为文凤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农房修葺一新,民居改民宿,村子大变样。“没有代书记,哪来我们旅游网红村?”村民们不由感慨。

  在武隆,这样的“迷彩服”还有很多。黄莺村党支书刘其发回村发展乡村旅游,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白石村党支书黄华杰成立人民调解室,“上访村”越来越和谐……

  敢担当,不松劲儿。武隆区201名退役军人在社区书记、村支书、村主任等岗位上,坚守初心,发光发热。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他干”

  “过一条街就是网红民宿‘星空房’”“往东走,苗家歌坊从来少不了人……”文凤村村民罗元发边走边介绍,言谈之间尽是喜悦。旁人打趣道:“老罗如今可尝着甜头了。”

  几年前,这里的农家院坝破烂不堪,家畜养殖污水横流。“山沟里搞旅游?谁会来呀?”代万禄提出发展旅游产业的设想时,贫困户罗元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面对最“犟”的罗元发,代万禄坚持上门劝说,即使碰了一鼻子灰,也从不放弃。“有我在,你别怕麻烦。收拾干净了,在自己家里就能开农家乐。”抽粪的活儿又脏又累,代万禄一声不吭地帮着干了。

  “曾经当过兵,遇到困难就不能放弃,更不能认输。”这是代万禄时常自勉的话。一次次劝说后,罗元发终于松了口。经过平整改造,罗家原来养殖家畜的地方变成了花圃、木屋、小馆子。如今,罗元发的脱贫申请书已经放在了村委会的桌上。“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他干。”武隆区人民武装部政委马宏伟说。

  2018年底,武隆区人民武装部到各村社调研,发现有40余名村社干部是退役军人。退役军人有韧劲,不服输,他们所在的村子也发展得不错。“为什么不号召更多的退役军人参与到基层建设当中呢?”

  据武隆区人民武装部部长涂小奎介绍,去年初,武隆区委组织部、区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作用的通知》;一年后,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参与到基层建设中。

  “一人富,不算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刘总,好多村民都记得你哦,要不要回村里发展?”黄莺乡党委书记任荣的一通电话,让刘其发动了心思。

  “好好的建筑老板不当,回穷窝窝干啥?”亲戚都劝他。但身为退役军人,骨子里的那股冲劲儿告诉他:“一人富,不算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黄莺乡黄莺村山高坡陡,基础差、产业弱、村里矛盾多,是名副其实的“上访村”。怎么解决邻里乡亲的矛盾?如何培育优良乡风?靠什么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脱下军装回到村里的吴华平和黄华杰。吴华平所在的火炉镇梦冲塘村是出了名的“难管”:开会人到不齐,干事推诿扯皮。黄华杰刚上任时,村里要脱贫,村民们却大事小事都吵作一团。

  身份倏然转变,难题接踵而至,三人也曾迷茫。好在武隆区人武部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信访办、扶贫办等部门及时开展培训,传授治理经验,使一些退役军人有了底气。

  培训归来,刘其发挨家挨户走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记在小本本上。没路,就修路;没产业,就发展产业。种梨、养蟹、搞乡村旅游,刘其发没少下功夫。村里人都知道,“只要是刘支书认准的事儿,没有干不成的!”

  接到“烫手山芋”的吴华平也没有气馁,他不怕累,肯吃苦,来来回回跑到隔壁镇“取经”。渐渐地,村里多了“红黑榜”,有了“人居环境评比”……梦冲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华杰办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他为增进村民团结付出的努力。在他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推动下,“让一让”人民调解室正式成立,至今已成功化解50多起矛盾纠纷。

  “服务群众,不能怕吃苦,更不能怕吃亏”

  2017年,退役军人黄朝林辞去国企“铁饭碗”,回赵家乡香房村做起了村支书。“卖房!”回村数月后,他的一个决定,吓了家人一跳。

  军民鱼水情,一直是黄朝林心中的情结。当看到村里7户人家破败不堪的房子,他下定决心要帮一把。村民没钱翻修,黄朝林就把自家位于重庆主城区的房子卖了。“钱借给你们,不打借条,不付利息,而且还款无期限。”

  黄朝林的想法很简单,致富路上,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少。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他就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路、修蓄水池。缺致富门路,他又带领村集体搞“一社一品”,养蜜蜂、养肉牛、种蔬菜。仅两年多时间,香房村特色产业就遍地开花,村民们感叹,“这日子跟蜜一样甜。”

  黄朝林总说,“穿上迷彩服,身上就有劲儿!” 和他一样,51岁的彭小兵也坚守在凤山街道红豆社区党总支书记这一岗位上。

  红豆社区属于人口较密集的老旧居民区,很多居民楼没有物业管理。疫情防控期间,才做完结石手术的彭小兵忍着腰痛坚持摸排走访,早饭白馒头,午饭方便面,每天徒步行程不少于12公里;为了让危房居民顺利搬迁,没有电梯的小高层,彭小兵爬了200多次……

  在部队培养的“看地图”本事,也被彭小兵应用到各项工作中。他自制“疫情防控作战图”,各个卡点,人员配置,都在地图上标注得一清二楚。接下来,社区要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彭小兵往墙上钉了第二张地图,这一次,他还是打算“挂图作战”。

  “服务群众,不能怕吃苦,更不能怕吃亏。”彭小兵说,1985年,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沙场摸爬滚打,他从不抱怨;2020年,离开军营30余载,在红豆社区服务群众,他依旧初心不改。

  像彭小兵一样,身上的军装虽然已经脱了,但对于武隆201名退役军人村社干部来说,心里的军装一直都在。

(责编:秦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