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考古新成果揭秘中华文明基因

本报记者 刘冕
昨天,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填补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
发现我国最早的黍类
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东南,地属长城以北冀蒙交界的坝上高原。去年,考古工作者对这里展开了多学科分析与研究工作,从动植物遗存、碳十四测年、人骨古DNA、古环境地貌等角度,协同解决遗址的文化性质、生业经济、环境景观以及可能的文化发展与人群演变等问题。
兴隆遗址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一至三期出土动物骨骼数量巨大,初步研究显示,有牛、鹿、羊、马、猪、狗、鸟、兔等,其中牛、鹿比例较大,还有少量鱼骨。动物种属与年龄的季节性表征,为论证该遗址为常年定居聚落提供了证据。遗址二至三期出土大量植物遗存,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国目前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黍类遗存之一,为探讨黍的驯化与早期栽培提供重了要材料。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
起底儿中国“海洋文化”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余姚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遗址出土的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达300多件。动物遗存中包括海生贝壳和渔猎动物骨骸。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废木材和储藏坑中的麻栎果、橡子等,矿物遗存以胶结牡蛎壳的大量碎块礁石为主。
经国内外多家实验室碳十四测定,井头山遗址的年代距今7800至8300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出土遗物与河姆渡文化器物有一定相似性,又有明显差异,在纹饰、制作工艺及生业方式等方面均具有鲜明个性。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河姆渡文化起源及其与跨湖桥文化的关系,完善浙江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井头山遗址埋深5至10米,是迄今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沿海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专家认为,该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环境变迁具有重大价值。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发现史前最大夯土建筑基址
陶寺遗址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2018年至2019年度的发掘工作重点是全面揭露宫城内最大面积的宫殿建筑,发掘总面积2880平方米。
发掘确认了三排柱网结构的大型宫室建筑的规模、结构、年代等问题。该宫室建筑台体约520余平方米,基址之上残留有三排18个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础石,有些础石周边填有石块,同时,大型宫室建筑以北也发现有夯土基础。
大型宫室建筑以东发现一座大型房址,带有围墙,房址地面为烧烤地面,质地坚硬。房址与大型宫室建筑同时,推断为其附属建筑。在大型房址的东南新发现一座小型房址。室内为白灰皮地面,中间位置有方形灶面。该房址发现7块牛肢骨,1件铜器残片。此外,室内发现集中摆放的牛腿骨。推测其也是大型宫室建筑的附属建筑,类似储藏室。
专家认为,宫城内面积近8000平方米宫殿建筑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时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建筑基址之上的大型宫室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揭秘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
最大都邑性聚落
2014至2019年,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外围9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相继在石家河遗址群的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严家山、朱家坟头、蓄树岭、罗家柏岭、周家湾等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共计发掘面积6212平方米。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性聚落,在距今约5900至3800年主体时段内,遗址的文化与聚落经历了初兴、强盛、渐变、突变及衰落等阶段性变化。根据考古发掘,以谭家岭大型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谭家岭高等级敛玉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大发现最为瞩目。
专家说,谭家岭古城的发现,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而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发现,提示遗址的中心地位可能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和夏纪年时期。
●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
21座墓葬为研究中华文明进程提供新材料
陕西石峁周边龙山时代石城聚落的调查和发掘是石峁大遗址考古工作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详细调查龙山石城20余座,涉及榆林地区黄甫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等黄河一级支流。从目前发现来看,石城是石峁文化的典型聚落特征,规模差异明显,从数千平方米到400万平方米,体现了石峁王国内部的聚落等级分化。
庙墕地点共清理石峁文化墓葬21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为东西向,根据葬具、壁龛及殉人情况可分为四类:一类墓有木棺、壁龛、殉人,共3座。二类墓有木棺、有壁龛、无殉人,共4座。三类墓有木棺、无壁龛、无殉人,共7座。四类墓无木棺、无壁龛、无殉人,共7座。四类墓葬等级区分明显、形制特征鲜明、器物组合典型,弥补了石峁遗址墓地被严重盗掘的缺憾,为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是对石峁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