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供销:聚“三社”之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0年09月29日07:41  来源:重庆日报网
 

佰年供销·綦江土货超市 消费扶贫专区

  9月23日,在綦江区通惠街道农产品出村进城基地里,已成规模的养殖场绕着山林而建,成群的家禽在林间跑得正欢,农产品养殖基地负责人代世林从仓库里拿出谷子和玉米,忙着给刚从隆盛镇双拱村贫困户李大福手里收购回来的1800只鸭子喂食。

  无论有多远,对偏远村镇农户的农产品集中收购,帮助偏远村镇农产品飞出山沟沟,是代世林一直遵循的原则;将收购回来的农产品,分批销售到超市和食堂,诚信经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物资保供,是他一直维护的运营机制。

  今年4月,綦江区供销社以“三社”融合发展资金出资102万元,代世林作为自然人股东出资198万元,共同组建了重庆市綦江区供销集团融汇农产品有限公司,以消费扶贫为载体,走出了一条具有綦江特色的“三社”融合发展之路。

  全区农产品一网打尽

  种类繁多,品质上乘的农产品,构造了风味十足的“美食地图”——这是綦江区的一大特色。

  然而,这样的“美食地图”的背后,却是一些散落在偏远村镇的优质农产品,面临着滞销的困境……

  实际上,这些遭遇滞销的农产品同样具有上乘的品质,但地区偏远、物流通道不畅等客观条件,成为了偏远村镇农产品难以走出村门口的最大阻碍。

  “偏远城镇的农户,销售农产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零售散卖,收益少不说,卖剩的农产品没有去处,最后只能浪费,看着实在可惜。”綦江区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补齐这一短板,让滞销的农产品“流动”起来,綦江区供销社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公司+基层社+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铺上“路”,架起“桥”。

  “路”铺上了,“桥”架起了,但如果没有一个懂市场,会运营的人管理公司,那一切的设想都是空谈。

  这个时候,有经验、有人脉、熟悉乡情的乡村能人代世林,走进了綦江区供销社的视线。双方经过深入沟通,一拍即合,共同出资办起了重庆市綦江区供销农产品有限公司。

  “打通销售渠道是一场硬仗,了解不同农产品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情况,与农户们信息互通,是公司成立之初最关键的一步。”綦江区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说。

  但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和产品特性,想要掌握全区范围内农产品的分布情况,将处于偏远村镇的优质农产品板块拾捡起来,需要下“细功夫”。

  事实上,早在公司成立之前,该区供销社就提前部署,依托各村社和基层供销社,将零碎的农产品信息收集整合起来,与农户们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设立了覆盖全区的农产品信息调查表,表上详细地记录了每个村镇、每家农户、主要农产品等信息。不仅如此,表上还特别设定“农户预期最低销售价”单元栏,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农户的需求。

  不仅如此,綦江区供销社还采用“基层社+贫困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入资金到专业合作社,发挥供销社服务功能,并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基地、统一营销“五个”统一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供销社标志暖“农心”

  代世林戏称:“入股农产品公司,是最好的减肥药。”

  不到半年的时间,代世林的体重直线下降,瘦了十几斤。因为,与农户们建立了有效的联络机制后,农产品公司业务陡增。但无论有多忙,代世林始终秉持着心系农户,不算小账的原则——不管是大户还是散户,不管地方有多偏僻,统一进行集中收购。这样的举动,实打实地解决了偏远村镇农产品走不出村门口的问题。

  奔波和劳累,成为了代世林的日常,但有不少暖心的瞬间,让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8月中旬的一个早晨,刚刚收购完农产品的代世林正准备返城,在经过赶水镇沿河村时,却被一位陌生人拦了下来。

  “拦路人”名字叫做李运芬,是沿河村的贫困户,种植的几千斤布林李面临着滞销的困境。看见代世林开的货车上有供销社的标志,李运芬有了开口的勇气:“家里面就我一个劳动力,树上的果子我摘不完,也不知道该卖给谁,要不你们便宜收了吧,行不行?”

  代世林不假思索一口答应下来,以每斤4元的市场价格对李子进行收购。

  忙碌到晚上9点,总算把李子摘完。正当代世林准备将李子装箱回城时,李运芬70多岁的老母亲,背了一背篼李子,颤巍巍地从河边走来说道:“你们人手不够,我也出一把力,但是我人老了,摘了很久也才摘这么一点。”

  代世林回忆说:“其实老人家背篼里好多烂李子,市场上卖不出去,但老大娘的心意无价,就算是烂李子,我们还是以原定的价格收购了回来……”

  实际上,代世林的为农助农故事,是綦江区供销社“三社”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在成立农产品有限公司后,綦江区积极搭建销售平台,发挥龙头牵引带动作用,整合社有企业、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等资源,将生产、流通、金融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三社”融合发展。

  产供销提质增效

  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那么收购回城的农产品,又该如何“消化”出去呢?

  走进位于文龙街道沙溪路的佰年供销·綦江土货超市,入门便能看见“出村进城,消费扶贫”的标语,在这里,既有本地新鲜的当季蔬菜,还有物美价廉的扶贫专区。

  据了解,摆在台面上的新鲜蔬菜,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收购回城的农产品,綦江区供销社采取“超市+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让农产品不愁产,更不愁卖。此外,綦江区供销社还将本土特色农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和产品叠加,着力于将佰年供销·綦江土货超市打造为脱贫攻坚、“三社”融合、产业助农一大亮点。

  该区供销社并不止步于传统的销购方式,而是一边“接地气”一边“闯新路”——

  利用自身优势,与市级电商平台“村村旺”和本地“菜坝网”“红蚂蚁”等电商平台线上对接,签订农产品供应合同,让农产品在地里就有了销路,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把较远农户养殖的畜禽成批采购,定点屠宰,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新鲜度,并逐步开展认养、体验、娱乐等特色养殖经营,加大生产基地人流量,提高供销农产品有限公司知名度;

  通过发挥基层供销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网点作用,实现了产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渠道商之间的无缝对接,增强了优质农产品在促进脱贫致富、产业转型、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

  据了解,农产品公司运行近4个月以来,已销售本地农产品120万余元,其中贫困村农产品60万余元,并与11个街镇签订消费扶贫协议,共计1080万余元。

  綦江区委书记袁勤华表示,綦江区将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三社融合”、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消费扶贫等工作,抓改革、促融合,抓产业、促发展,抓流通、促惠民,切实提升供销社服务“三农”综合能力,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据了解,下一步,该区供销社还将结合实际,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其一,是强化基层供销社建设。按照有资产、有能人、有产业、有制度的“四有”标准,做强做实21个街镇供销社,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其二,是进一步规范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消除“空壳社”,注重提质增效。其三,是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进一步促进和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现代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等重点工作。其四,是充分发挥供销社的储备和流通优势,不断优化重要农资和农副产品的供应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马小钰 图片由綦江区供销社提供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