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企业

两江协同创新区:放飞科技创想

2021年09月06日16:32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7月23日,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北京专场推介会现场。两江协同创新区供图

  人民网重庆9月6日电 8月8日,这一天陈浩选择了离开北京。8时,他踏上了开往重庆的动车。

  陈浩,毕业于北京985重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本硕博连读。

  与陈浩一样,带着创新项目“逃离”的还有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的李湖海,及其朋友王隆权。

  他们都贴着一样的标签,即高知、理工,亦可称“科研新青年”。

  随着北京工业大学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李湖海带着“智能地库层高优化技术”一头扎进了重庆,其创新项目先后在成都、重庆落地孵化,短时间内,在重庆空港片区拿下了多个房产地库优化工程,从孵化到生意,仅用时不到半年。

  李湖海表示,对于科创团队(或初创企业)来说,目前一线城市并非创业的最佳选择。既然如此,为何不选择准一线城市呢,尤其是流着“奶”与“蜜”的重庆?!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参加2021智博会。两江协同创新区供图

  大动作

  加速资源向重庆聚拢

  与成都、西安等西部“门户城市”一样,重庆对创新人才尤其科研人才是求贤若渴,对科技企业及团队更是视若珍宝。

  李湖海口中的“奶”与“蜜”,大概指足够广阔的市场空间,足够雄厚的产业积累,足够宽容的创业环境,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还有能够窥探一斑、极富诱惑力的发展远景。

  以两江新区为例,汽车、电子两个核心产业群已突破千亿级,全国第一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诞生地,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

  李湖海说,选择两江新区创新创业,你要做的就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作品”融入进新区中游及上游的产业链,就相当于打开了生财的“水龙头”,源源不断、取之不竭,这难道不是任何一个创业者所期待的吗?

  与李湖海不同,陈浩有不一样的想法。

  他认为,之所以选择重庆,除雄厚的产业积累、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还有日渐成熟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如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将提供3亿元产业扶持金,用于保障优秀项目落地,解决科创团队的资金燃眉之急,“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安安心心地搞研发,踏踏实实地做攻关,可以预计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首发式、源发性创新将从两江新区策源。

  “如果能从大赛中脱颖而出,有资金扶持+政策加持,10年左右我们就会有质的飞跃。”陈浩信心满满。

  从陈浩的话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豪迈无羁,两江新区联手松禾资本的“大动作”,无疑加速了创新人才与资源向重庆聚拢。

李湖海。两江协同创新区供图

  广撒种子

  放飞自己的科技创想

  如何进一步做大汽车、电子两个支柱产业集群,及培育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个战略新兴产业?没有捷径,唯有创新!

  作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两江协同创新区被寄予了厚望,是新区科技创新的“桥头堡”。

  扎扎实实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兼顾0到1的基础研发与技术革新。

  截至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累计引进37家一流的大学大院大所,完成组建科研团队90余个,集聚高端创新人才1100余人,获批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3家,获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5家,国家高性能金属材料精确成形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正在加速建设……这些为研发创新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基础保障。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研发推出玻璃微纳结构模压成形制造技术及应用、高光谱计算成像器件及系统、新一代靶向抗肿瘤药物制剂“克艾素”,以及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研发推出航空航天飞行器雷达罩用电磁超材料、航空航天飞行器用共形天线等,凭着较高的技术成熟度与性能指标,领先国内同类技术和产品。

  同时,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孵化企业爱思盟科技成功为自动驾驶车辆量身定制超级“智脑”,在业内取得“革命性”突破。

  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在铸造钛合金成分优化、高洁净度熔炼、凝固过程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华师大重庆研究院实现飞秒激光直印光刻以及3D结构加工,突破了我国在光刻领域的技术瓶颈……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获颇丰。

  欧卡智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艘L4级别无人驾驶游船实现首航;

  联动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等,启动车路协同二期智能驾驶场景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体建设已落地实施……

  有了强大的科技供给保障,两江协同创新区开始放飞自己的科技创想。

  截至目前,累计实现移动场景下的路态感知等科技成果转化近50项,孵化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产业化公司57余家。

  值得一提的是,两江协同创新区还在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今年7月,入驻园区的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等19家高校与50余家重庆本土高校、院所及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签订“结对书”。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供图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创新土壤日渐丰厚,技术供给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之湖”正在生成。

  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正是给“湖”中注入更富创新基因的“氧离子”,让科研与产业发生更多的耦合,以催生更具价值的创新,同时也是在创新土壤中播下新兴产业的种子,大赛最终入选的28个优胜团队,相当于28颗创新的种子,终将收获蔚然壮观的一片“科技森林”。

  6月初,由重庆两江新区主办、深圳松禾资本承办的“2021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幕。赛程将持续半年,通过城市推介、报名、项目路演和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28强”。

  大赛将于9月中旬左右启动线上评审,从1300多个报名项目中筛选出300个进入初赛。

  拥有汽车、电子两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配以协同创新区的创新加持,两江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迈入了“加速度”。(胡虹、孙启凡)

(责编:秦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