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立足平凡岗位 用“心”倾注医学事业

2021年09月08日15:36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重庆9月8日电 1999年,刘兴元毕业后回到家乡,作为江津本地人,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他对自己的医疗事业抱负满怀。

  弹指挥间,22年时光飞逝,但刘兴元谈到从医初心时,依然神采奕奕,眼中充满自信的光芒。“自幼受伯父影响,觉得治病救人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那时,江津是农业大县,老百姓多,重病大病也多,但到大城市看病的机会很少,既然外出看病很困难,那就把医术带回来。”刘兴元当时这样想,而且直到现今都还在继续这样做。

刘兴元(右一)带年轻医生查房。刘林杰摄

  做好百姓守护者 填补部分专业空白

  “医学事业是一份‘良心活’,守住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初心、担起救死扶伤的使命,我知道这是我一生将要做、并且必须做好的一件事情。”刘兴元坚定地说。

  刚毕业后的几年,刘兴元意识到自身技术还不能满足当前患者需求,2005年,他主动申请外出进修学习高精技术。在回到江津中心医院后,他开始率先引进电视胸腔镜(VATS)肺大疱切除、肺癌根治、食管癌根治、纵隔肿瘤切除及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等,胸心外科的医疗技术开始发生质的飞跃,让江津区的百姓足不出区也能享受到与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刘兴元(左一)为患者做手术。江津区中心医院供图

  2019年初秋,六十多岁的王大爷在收稻谷期间,不慎摔倒,被收谷机上的钢筋刺入胸腔,送到医院时食管多处被穿破,胸腔也受到了污染。为避免二次伤害、恢复困难以及考虑到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刘兴元做了个决定,将“清理污染”和“消化道重建”两场手术合并一期完成,这为他带来的是巨大的挑战、压力以及责任,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做出了选择。最终手术非常成功,一周后王大爷便开始正常进食。

  “当时并没想那么多,只想到如果分两次进行,医生的压力小些,但对患者的康复和家庭经济都是巨大的负担,而我就应该尽全力为患者着想,以最好的方式去守护他们的健康。”刘兴元说。

  经过多年沉淀,自2018年底开始,刘兴元带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团队成功开展心脏瓣膜置换、心房肿瘤切除、DSA下主动脉支架腔内隔绝、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等70余例,再一次填补了江津地区相关专业的空白,让江津区在外科水平上,向更高的台阶迈进了一大步,也为全区的医学水平进步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

  找到“自己的方式” 勤学躬耕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如今,刘兴元作为江津区中心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对自身技术更是精益求精,“不断保持学习的能力”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刘兴元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开展手术前一晚,观看大量相关手术视频,从中不断学习、演练、巩固,对第二天的手术做好一切预案和应对措施,这个习惯“雷打不动”,延续了十多年。“每看一遍就巩固了一遍,看几遍再在心里回想几遍,做到心中有底,对手术非常有帮助。如今互联网条件好了,任何时候都能看到这些视频学习,但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因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普胸外科手术技巧,刘兴元除了科室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外,还是重庆市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以及江津区应急医疗救援队队长。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对科研工作也未曾落下,多年来,他参与了国家卫计委项目“胸部创伤腔镜探查手术规范与流程制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人体损伤数字化构模与损伤生物力学参数化研究”等,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临床经验等撰写成论文,已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十余篇。

  “没有一位老师不希望学生超越自己,只有团队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科室才能更快地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科室团队,刘兴元分批将科室人员送出去到上海、北京等地进修,并将他们进行精细化分组,各自带着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去提升自我、提高科室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为医者,不可一日无学。选定了这份职业,就要保持坚定的步伐,用心、用情去做实、做好日常临床工作,专业技术、诊疗质量和服务态度都要本着为百姓服务、让病人获益的初心而去。”刘兴元说。(陈琦、宋晓鸿)

(责编:陈易、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