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企业>>动态

重庆化医集团: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 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2021年10月29日09:17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重庆10月29日电 “在今年公布的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重庆化医集团排在第338位,比上年进步了6位,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10月28日,在重庆化医集团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会上,重庆化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段彩均表示,接下来,重庆化医集团要多渠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为重庆化医集团转型跨越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庆化医集团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会现场。张艳摄

  创新驱动 科技成果稳步增长

  作为重庆市属重点国有企业,近年来,重庆化医集团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科技成果300余项,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个、市级平台12个,新增授权专利461项,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据悉,重庆化医集团全面实施新产品开发策划一批、在研一批、投入一批的“三个一批”清单式管理制度,每年有近百个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项目列入调度范围,滚动推进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取得积极成果,其中,84个新产品完成研发及市场化,获得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认定52个,获得重庆市重大新产品认定32个。

  此外,重庆化医集团通过整合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近年来,累计新增授权专利461项,累计授权专利达到817项,获得国家部委科技成果奖1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34项,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9个。

重庆化医集团办公大楼。重庆化医集团供图

  科技赋能 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

  科技赋能企业发展,重庆化医集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初见成效,在智能化应用方面,完成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改造项目16个。

  重庆化医集团所属企业卡贝乐被认定为天然气制甲醇智能工厂;化研院建成柔性化多功能中试基地,是国内唯一系统研发特殊聚合单体多功能柔性智能化研发-生产平台;重药控股建成了智慧化现代物流基地、大健康数据平台、智能化供药平台及全病程管理系统……

  以重药控股的“互联网+医药”供应链延伸服务项目为例,该项目是“医+药”健康服务平台的信息化载体,以当代信息化、现代物流技术为基础,将药品、耗材等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监管、生产、流通及医疗消费的全过程,打造全链条的产业生态链。通过与卫健委、药监局、医保局等政府部门联动,实现药品、耗材等全程追踪监管,将药品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贯彻始终,有效提高了医疗单位的药品管理水平及效率。

重药控股“医+药”健康服务平台。重庆化医集团供图

  产学研融合 助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注重优秀年轻创新人才的培养储备,扩大技术技能人才总量,提升高层次人才占比。”段彩均说,围绕技术攻关、转型升级、开拓市场所急需的重点领域,重庆化医集团将有计划地引进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

  同时,重庆化医集团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日前,重庆化医集团与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共谋人才培养新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石,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段彩均表示,未来,重庆化医集团将着力培育具有创新激情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鼓励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通过自建或校企共建的方式,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

  推动成果转化 六方面重点发力

  重庆化医集团将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商业化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开放式集成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的新突破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据悉,到2025年,重庆化医集团将实现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过30%;70%以上的生产型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25%;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技术(技能)人才占比达到50%以上,新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3-5人。

  接下来,重庆化医集团将围绕医药健康、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促进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柔性技术开发,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滚动实施“应用推广一代、研究开发一代、创新储备一代”,通过技术迭代推动产品迭代;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慧健康建设,推进企业办公、财务、人事业务、风险管理等领域数字化应用,促进集团管控扁平化、集约化、智能化;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加快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建设;实施“专精特新”科技企业成长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胡虹、张艳)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