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金融运行“成绩单”出炉 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20亿元

2月10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在其2022年第1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21年重庆市金融运行简况”。据介绍,2021年以来,该行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坚持“稳”字当头,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运用力度,持续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投入,推动全市融资总量适度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维持低位、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合理适度的金融环境。
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2021年重庆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20亿元
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2021年,重庆市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20亿元,与近两年平均增量基本持平。从结构看,信贷融资占比超过7成,是支撑全市融资的主渠道。直接融资渠道畅通。1-12月,全市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券2912.9亿元,同比增长29.3%。
各项贷款平稳增长。2021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累计新增5018.7亿元,同比多增169.8亿元。分期限看,中长期贷款新增3058.6亿元,短期贷款新增813.3亿元,票据融资新增764.5亿元。分主体看,住户贷款新增2657.7亿元,非金融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2348亿元。
截至2021年末,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8%。涉农贷款余额达6911.5亿元,全年新增675.5亿元,同比多增143.2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各项存款保持增长。2021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9万亿元,同比增长7.1%,较年初新增3053.7亿元。分主体看,住户存款新增202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新增475.3亿元,财政性存款新增112亿元。
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实现量质双增。一是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1832.7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42笔、159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5%、42.1%;全市共有86家非金融企业、6家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其中有11家主体实现首次发行。二是发行期限和产品结构更加优化。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超短期融资券403.3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06.6亿元,发行中期票据661.6亿元,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354.1亿元,发行资产支持票据67.2亿元,有效满足了投融资各方对发行期限、发行方式等多维度的个性化需求。金融类债券方面,发行永续债券4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9.9亿元、专项金融债券100亿元,普通金融债50亿元,有效满足了金融机构对补充资本、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支持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的需求。三是重点领域债务融资支持力度增强。为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引入活水,全年非主城区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702.4亿元,有力助推了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医药公司发行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票据,百盐投资公司发行了区县首单乡村振兴票据,有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等。聚焦双碳目标支持绿色发展,绿色债券发行人和发行规模同比实现“双倍增”,全年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124亿元,同比增长106.7%。成功发行5单碳中和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发行中西部首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债券,辖区银行间市场“碳中和”主题债券占绿色债券的比例升至45.2%。支持创新创业和民营小微企业再添新渠道。落地全国首批权益出资型票据、西部科学城(重庆)设立以来首单双创债务融资工具。首单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落地,支持了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灵活运用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直接融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累计支持重庆重点和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超10亿元。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服务普惠小微能力持续增强
建立三项工作机制。联合10部门制发行动方案,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组织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辖内各级支行对各区县分片包干,搭建市区联动机制;建立对金融机构工作推进情况的按月通报督导机制。
优化三项政策安排。优化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指导银行建设央行再贷款示范基地34个、推出“央行再贷款、再贴现+”专属信贷产品68款。实施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帮扶专项行动,推动总行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迅速落地重庆,累计发放150亿元。加大再贷款向区县倾斜力度,远郊区县工具运用金额增长63%。加强通报督导、推动信用贷款产品创新,延续实施好两项直达工具,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57.4万户、1060.4亿元,新发放户数、金额同比增长82.8%、83.8%。2021年,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通过再贷款再贴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等,累计向实体经济注入726亿元低成本资金,同比增长62%,惠及市场主体16.3万户。优化融资配套政策,联合市财政局等部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措施,推动创新“央行再贷款+见担即贷、见贷即担”、首贷担保等服务产品和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银行间市场发债项目储备库动态更新机制,依托“长江渝融通”系统推进融资对接,指导法人银行用好专项金融债、扩大信贷投放。
搭建三个平台。搭建“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续贷中心”线上服务平台,一键实现融资需求提交、金融政策和产品查询、问题反馈等功能,为2040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线上扫码发放贷款40.4亿元。搭建“长江渝融通”货币信贷大数据系统平台,依托该系统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常态化政银企融资对接机制,收集企业名单3.44万户,推动金融机构为1.05万户发放贷款3085.3亿元。搭建“1+2+N普惠金融到村”线上服务平台,让村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足不出村享受融资、再贷款政策支持等各类综合金融服务,已在9个区县上线。
开展七项行动。开展“2021年融资对接区县行”专项行动,在全市33个区县成功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会39场,现场签订放款、意向性授信、债券承销等协议金额2213亿元。开展“1+5+N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港湾建设”行动,依托市场主体聚集地,指导银行基层网点与园区社区街道建成金融服务港湾166个,发挥基层金融治理、政策宣传直达、融资培育对接、综合金融服务、问题反馈解决五大功能,为6523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53.4亿元。开展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专项行动,组织各级支行联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加强走访对接、政策宣传、问题解决,为3344户暂不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建立信贷培育台账。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张清单”专项行动,指导银行编制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行动,推动银行创新103款随借随还产品、100余款信用贷款产品,推广供应链票据和链上融资。开展银行账户服务优化专项行动,推动小微企业账户开户便利化、降低费率。开展企业跨境投融资服务优化行动,开通重点业务绿色通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参与贸易收支便利化试点,推广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场景。
在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1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939.1亿元,同比增长30.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924.8亿元,同比多增203.7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4.4%、29.3%;支持小微经营主体66.28万户,同比增长28.4%;12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5.50%,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企业贷款利率维持低位
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8%
加强利率定价自律管理,指导银行拓展LPR运用场景,进一步提升贷款市场化定价能力。2021年,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8%,较2020年下降0.21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全年通过深化LPR改革,带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60亿元。
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推广
按便利化试点办理跨境人民币相关结算3963笔
持续开展跨境人民币进园区、进企业,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扩大至全市,2021年银行机构按便利化试点办理跨境人民币相关结算业务3963笔,金额850.7亿元。在此拉动下,2021年,1907家企业发生了人民币跨境实际收付,较2020年多126家;全市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合计1941.9亿元,同比增长15.1%,结算量居中西部前列;较2020年多16个国家,累计收付结算量397.3亿元,同比增长14.3%。(张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张智奎:永川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加快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在2024重庆两会到来之际,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发布推出“新时代 新征程 新重庆——2024重庆两会会客厅”系列访谈,邀请市内各部门、区县、企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营商环境等话题,谈发展思路、战略、措施和目标。…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