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

校企协同做加法 德技并修育工匠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视觉识别的装配机器人应用编程》荣获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2022年03月31日16:09 |
小字号

  “创新组,你们负责的是程序中拍照和通讯的子程序部分,根据致远组的判断,这部分出现了问题,请详细讲述……”在不久前的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上,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视觉识别的装配机器人应用编程》荣获高职组专业课程一组一等奖。这是学校建校71年以来,首次实现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梁燕讲解如何准确控制机械手臂姿态。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陆玉姣讲解相机通讯数据测试。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市场基础+前沿技术=特色专业课程

  据了解,该参赛项目有别于以往同类型普通装配机器人项目,更多地融入了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等行业内最前沿的技术,在汽车产业作为支柱的重庆,这种和产业新技术对接更加紧密的专业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参加比赛的教师团队由梁燕、陆玉姣、屈贤、谢立夏四位组成。在谈及参加此次比赛的课程选择时,梁燕说,团队主要考虑汽车产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因此,课程选择着眼于对接汽车整车企业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同时为了对接产业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团队依托合作企业,对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业态,将“视觉识别技术、多机协作、在线实时检测”等多种产业前沿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另外,课程还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教学内容与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相关内容融合,实现课证融通。

屈贤讲解末端执行器的快换与应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谢立夏讲解机器人轮胎装配工艺流程梳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智能”“智造”+思政切入=高竞赛水平

  从组建参赛团队到闯入国赛,团队经历了接近一年的备赛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团队做了企业调研、理论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三件事。为了做实工学结合,使项目内容更加契合企业的岗位需要,4位教师依托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创的教学创新共同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以及机器人视觉系统在装配现场的实际应用,紧跟产业发展方向打造新时代的“智造”课堂。通过吃透文件精神、学习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观摩历年优秀作品等,团队教师实现了对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的融会贯通。大家在教学中以“智能”与“思政”为切入点进行课程创新,在教学中以“中国自信、制造强国、工匠精神”为思政主线,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滋养。

  永不言败+学校支持=团队优异成绩

  为了冲刺国赛,大年三十,四位老师还在开会讨论教学设计方案,方案一次次设计,又一次次被推翻,从头做起。就算身在老家,也要为了开会爬到山顶坐在冰冷的石头上找寻网络。在那段时间,为制作一个螺母检漏装置进行无数次方案调整却又经历无数次失败。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比赛,所有人都不敢有半点懈怠,在备赛过程中,一遍遍提出问题,一次次修改完善,无数次的演练与模拟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高考的岁月。

  梁燕说:“教学能力比赛备赛时间长达一年,在这期间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备赛期间学校积极寻找最优的专家智库和摄影团队帮助团队深化内功、外塑形象,校领导也直接参与到作品的打磨中,在一轮轮的模拟演练中帮助大家凝练主题特色,优化教学内容,比赛成绩凝结着学校全方位的支持。”

  精准对接+拓宽理念=教学质量提升

  据了解,《基于视觉识别的装配机器人应用编程》这门课程一方面实现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高度匹配,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痛点。该课程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培养企业准员工,缩小了育人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每到毕业季,各大智能制造企业提前“预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此外,通过比赛,参赛团队带动了更多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深入研究专业教学,在教学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感悟与体验中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飞跃。“比赛的目的不单单是获奖,更重要的是提升视野、打开思路、拓宽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以赛促教、教学相长。”梁燕说。

  12个月紧张又漫长的备战,近百页的课程材料反复修改,十多份脚本课件字斟句酌,灯光长明的实训室……尽管团队遇到重重困难,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正是老师们这种不认输、敢拼搏的精神,才实现了学校建校71年来在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上“零”的突破。(袁杰)

(责编:黄凌、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