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答心脏病患者该如何科学运动
“舒服,好久没有睡个好觉了。”今年78岁的李爷爷是一名冠心病肥胖患者,因为疾病困扰,他晚上睡觉常常觉得憋气、心悸,难受不已。三个月前,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杨春的指导下,通过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治疗,夜间憋气、心悸症状消失,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临床查房。重庆市第十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供图
“这个案例就解除了很多人的疑问,即得了心脏病也能运动,而且适量运动还十分受益。”杨春介绍,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脏康复已经非常普及。经过试验研究表明:全面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急性发作,缓解症状,降低再住院率、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心脏康复作为传统心脏疾病急性期治疗后的治疗延续,是所有心脏病患者都应持续获得并坚持的治疗手段。
心脏康复是改善稳定期心脏病及预防再复发的重要手段
杨春表示,随着心脏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很多急诊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但远期的再住院率及心脏病的病死率仍高。心脏康复是能够改善稳定期心脏病及预防再复发的重要手段。
那到底什么是心脏康复,有哪些具体内容?对此,杨春介绍,心脏康复是一门融合生物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的专业防治体系,是指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将心血管病预防管理措施系统化、结构化、数字化和个体化。包含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 (含睡眠管理)和戒烟限酒处方。
“可以简单理解为,为了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运动安全,医生或一个医疗团队为患者制订的最优的康复方案。”杨春介绍,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包括系统评估、循证用药、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情绪和睡眠管理、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提高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和职业回归6大内容。
数据显示,心脏康复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和心血管病死率7%~38% ;另有大量研究证实,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可从心脏康复项目中获益。
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从80年代引入我国,在1991年成立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后,逐渐建立及发展起来。从出院前的锻炼到家庭康复,再到现在系统地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杨春表示,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适度运动既可增加患者耐力,也可改善缺血状态,有利心脏健康。患者的运动康复,必须要注意根据自身状态合理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强度等。
杨春就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运动锻炼进行了分享,他说,每位患者都有各自安全有效的运动范围和心率,在这个范围内,科学运动并达到目标心率,既有助于心功能恢复,又不易引起不适。建议一周至少运动3~5天,每次运动30~60分钟,将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相结合,把运动强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具体有哪些运动可以选择?杨春表示,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运动,包括热身运动,如热身操、呼吸训练;有氧运动,如踏车、跑步机、八段锦等;抗阻运动,如弹力带、哑铃、上肢液阻训练;以及柔韧运动,在瑜伽垫上进行平衡性训练及拉伸。一般有氧3-5天/周,抗阻运动和柔韧运动3次/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